《清静经》:一部值得持诵和感悟的道家经典
《清静经》原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家经典。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道家经典。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道家经典。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清静经》解读
展开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家经典。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法则,其深邃与神秘超越了人类的理解范畴道家经典。它以无形之态孕育了天地乾坤,以无情之性推动日月星辰的运转,以无名之势滋养着世间万物的生长。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我们虽无法确切地定义它,却能从它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中感受到其无处不在。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道家经典。
道的特性在天地、男女等万物的对比中得以彰显道家经典。清浊动静,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天的清澈高远与地的浑浊厚重相对,天的运转不息和地的沉稳安静互补。男子的阳刚清健与女子的阴柔婉浊相异,男子的好动积极和女子的娴静温和并存。从这种本源性的对比中,万物如江河之水从源头奔涌而出,纷繁复杂的世界由此而生。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道家经典。
清是浊的源头,动是静的根基,要追本溯源,回归到事物的根本道家经典。对于人类而言,若能常保清静之心,便能与天地的大道相契合。在当今喧嚣的世界里,人们被无尽的欲望和纷繁的事务困扰,内心难得清静。然而,正是在这混浊的尘世中,追求清静才更显珍贵。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道家经典。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的元神天然地倾向于清澈纯净,心灵本应是安静平和的港湾道家经典。然而,尘世的纷繁复杂却使得心成为扰乱元神清明的源头,无穷的欲望如丝线般牵扯着人心,让那原本追求宁静的心难以安宁。这是人类心灵困境的根源,也是我们在修行之路上需要直面的挑战。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道家经典。
若我们能够学会排遣欲望,心便会如同澄澈的湖水般平静道家经典。当我们加油澄清内心的杂念,元神也将恢复其本来的清明。如此,六欲便不会滋生,贪嗔痴三毒也会随之消灭。这是一种主动的心灵净化过程,是我们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必经之路。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道家经典。
那些无法达到心灵清静的人,正是因为未能真正地澄清内心,没有彻底地摆脱欲望的束缚道家经典。当我们向内审视自己的心灵时,会发现心本空无;当我们向外观察自身的形态时,明白形也只是虚幻;再向远处观照万物,知晓万物皆空。领悟了这三者,便会体悟到空的真谛。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道家经典。
当我们试图去领悟“空”的境界时,会发现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概念认知道家经典。我们观照到的“空”本身不具有实体性,它是一种超越了有无二元对立的存在,以至于“空”无所依傍,没有什么可被称作“空”的具体指向。而当我们对“所空”之物的认知都消散殆尽时,“无”的概念也不再有意义,甚至连“无无”这样的观念都不复存在。此时,我们的心灵达到一种深邃的、清澈透明的寂静状态,即“湛然常寂”。这种“湛然常寂”并非是死寂或空洞,而是一种高度纯净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寂静不再是相对于喧嚣的一种状态,它没有了可对比的对象,没有了因相对而产生的局限性。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道家经典。
当寂静达到这种极致时,欲望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道家经典。因为欲望往往生于心灵的波动与对外物的攀附,而在这纯粹的寂静中,没有可以扰动心灵的因素。这种没有欲望萌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静。它是一种从心灵深处散发出来的安宁,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不被内在杂念的影响,让生命回归到最本真、最纯净的状态。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道家经典。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在这种真静之中,我们以真实永恒的状态应对万物,从而获得自身的本性道家经典。无论面对何种事物,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便是常清静的境界。当我们通过清静之境逐渐步入真正的大道,虽被称为得道,可实际上并无所得,这只是为了教化众生而赋予的名称。而那些能够领悟此中深意的人,便可以传承这神圣的大道,为更多人点亮心灵的明灯,指引他们摆脱欲望的束缚,走向心灵的解脱与升华。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道家经典。
上士者,拥有超凡的智慧与胸怀,他们明白世间万物的无常与虚幻,故而不与他人争斗道家经典。他们深知争名逐利只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与纠葛,因此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而那些下士,目光短浅,为了蝇头小利或一时意气而争得头破血流,陷入世俗的纷争中无法自拔。在道德层面,上德之人并不刻意彰显自己的德行,他们的品德是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相反,下德之人执着于道德的形式,将其作为一种获取利益或赢得赞誉的工具,这种执着恰恰偏离了道德的真谛,因为真正的道德是超越形式和功利的。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道家经典。
众生在尘世中迷失,根源在于妄心的存在道家经典。妄心如同迷雾,蒙蔽了我们的本真。一旦有了妄心,我们的元神便受到惊扰,无法保持安宁。心乱则神迷,于是我们被万物的表象所迷惑,执着于外在的物质与虚幻的名利。这种执着引发了贪求之心,贪求越多,烦恼也就越多。烦恼和妄念如同荆棘,刺痛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在痛苦中挣扎。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遭受着世俗的污浊与屈辱,在生死轮回中不断流浪,深陷苦海,与真道渐行渐远。
真常之道道家经典,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那些能够洞悉妄心之害,摆脱世俗羁绊,放下贪求的人,才能体悟到真常之道道家经典。一旦悟道,内心便会恢复清静。这种清静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万物本质的洞察。在清静之中,我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本真,与天地大道相契合,超脱于烦恼与痛苦之外,获得心灵的解脱与自由。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