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儒家圣君何在-王莽揭秘(五)

admin    2024-03-20    93

前篇:

西汉外戚崛起逻辑——王莽揭秘(一)

汉初诸子百家学派思想之变迁——王莽揭秘(二)

西汉儒家进阶之路——王莽揭秘(三)

儒家站上天平的一端——王莽揭秘(四)

十、“汉道”余威圣君,儒家碰壁

第一位儒家天子

汉宣帝临终时圣君,给儿子汉元帝留下辅政班底如下:

外戚乐陵侯史高(宣帝表叔)为大司马圣君,就是之前的太尉,掌握军权;

丞相于定国幼时习法圣君,后担任廷尉,儒法兼修,统筹外朝事务;

太子太傅萧望之(上篇提及曾帮助汉宣帝举行儒学会议圣君,汉初三杰萧何七世孙),担任前将军,光禄勋,总领宫内事务,他是一位大儒,太子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为其下属;

宦官弘恭和石显分别担任中书令和中书仆射,此时还是要职,负责皇室文库档案,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圣君

很显然,汉宣帝留下的是一个“外戚、儒臣、宦官”相互制衡的班底圣君

(关于汉元帝,顺便说一句,汉元帝的皇后是王政君——王莽的姑母圣君。另外,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就发生在汉元帝时期。)

可是这个班底的平衡是极其脆弱的,汉元帝作为嫡系皇族中第一个完整接受儒家教育(主要是齐学)的皇帝,被儒家寄予厚望,包括重用儒臣,打击文法吏,消除社会问题,爱民爱人,推动礼制改革等圣君

萧望之挑选精通儒学的宗室成员刘向(原名刘更生,整理编辑《战国策》、《山海经》等)进入宫廷,担任“给事中”,侍从皇帝左右,这样皇帝身边的儒家力量再次增加,隐隐有压过外戚和宦官之意圣君

展开全文

面对儒臣们咄咄逼人的压力,外戚史高和宦官弘恭、石显结盟圣君。萧望之等儒臣劝谏皇帝按照儒家理想治理天下,而外戚和宦官则拿汉室传统做法(“霸王道杂之”的法家思想)来对抗。

“王霸”冲突——帝师殉道

一方面出于儒家对宦官的天生厌恶,一方面处于外朝与内朝的对抗需要,萧望之决定拔掉弘恭、石显这两个宦官,将中书令换成儒家士大夫担任圣君。可是作为萧望之一手教导成长的汉元帝,并没有听师傅的意见,反而将给事中刘向明升暗降,调离宫禁。

会稽郡有位名叫郑朋的年轻人,上书批判外戚史高的罪过,吹捧萧望之为“当代周公”,可后来萧望之发现此人品行不端,不予理睬圣君。郑朋投到史高门下,反过来批判萧望之、周堪等人,诬陷说之前批评史高的奏疏是萧望之指使。

史料记载如下:

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圣君。”时上初即位,不省“谒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

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圣君。上大惊曰:“非可廷尉问邪?”以责恭、显,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恭、显因使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既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

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圣君。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而朋为黄门郎。

《汉书·萧望之传》

大意是郑朋向皇帝告发萧望之私结朋党、诬陷大臣、离间外戚,专制擅权,汉元帝不知“谒者召致廷尉”就是下狱,后来发现后,就把萧望之放出来,罢免职位,周堪、刘向则被贬为庶人圣君

几个月后,汉元帝准备重新起用萧望之,可萧望之的儿子却上书为其父鸣冤圣君。史料记载如下:

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伋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圣君。”

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诎辱,建白:“望之前为将军辅政...专权擅朝圣君。幸得不坐,复赐爵邑,与闻政事,不悔过服罪,深怀怨望,教子上书,归非于上...”

上曰:“萧太傅素刚,安肯就吏?”显等曰:“人命至重,望之所坐,语言薄罪,必亡所忧圣君。”上乃可其奏。

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为非天子意圣君。望之以问门下生朱云。云者好节士,劝望之自裁。于是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

《汉书·萧望之传》

大意是皇帝近臣认为萧望之在教唆儿子鸣冤,提请逮捕圣君。汉元帝担心萧望之刚正不肯受辱,石显等人说言语获罪乃是小罪,不至于做傻事,汉元帝准奏之后,骑兵包围萧宅,萧望之夫人认为这不是皇帝的本意,可门下有位叫朱云的人劝说萧望之自裁,来维护尊严,于是萧望之饮鸩自杀。

由儒学教导并被儒家寄予厚望的汉元帝,承载着儒家对圣君的期望圣君。可是,汉元帝以阴柔之手段杀掉师傅,仅此一件事,就足以寒了广大儒生的心。汉元帝由此失去儒家圣君的资格。

十一、祭祀之争圣君,独尊儒礼

灾异反噬

汉朝人信奉鬼神之说,信奉天上地下是同一个世界,上天不语,可是会通过祥瑞灾异来表达意志,体现对统治者的真实态度圣君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贾生》一诗中,写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召见贾谊时,只问鬼神之事圣君。这侧面说明汉朝人至少从汉文帝时期,就信奉鬼神之说,这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所以齐学派才有生存成长的土壤。

上文说道,汉元帝是第一个接受完整儒家教育的皇帝,而且他学习的是讲究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的齐学圣君。不巧的是,在汉元帝统治时期,史载的灾异特别多。

汉宣帝时寻找祥瑞,通过儒家中公羊学派的解释,来昭示政权合法性,如今轮到儿子汉元帝,这些灾异也需要合法解释圣君

元帝忧心忡忡,每次都很紧张,下了许多“罪己诏”,他越害怕灾异,就越笃信儒家;越是笃信儒家,就会发现灾异越来越多圣君。有史料记载如下:

(京)房因免冠顿首圣君,曰:

“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圣君。《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

上曰:“亦极乱耳圣君!今为乱者谁哉?”

《汉书·京房传》

灾异频发就意味着上天不满,上天不满就要转移天命圣君。要想避免,皇室就得改制。儒家涵养多年,势力越来越大,改制要求也越来越高,班彪后来说过一句话:

“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圣君。”

《汉书·韦贤传》

一个是宗庙制度的改革,一个是祭祀制度的重置,还有一个是最高级别官制的改革圣君

这三件事对儒家都非常重要,属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制度圣君。全部实施之后就意味着,汉朝从“霸王道杂之”真正转向了“独尊儒术”。

宗庙改制

宗庙,就是汉室自家的庙圣君

高皇帝定天下后,在长安和郡国立了太上皇庙圣君。后来,每死一位皇帝,都会在长安周边立庙,部分郡国也要立庙。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宗庙全国已达有一百七十余所,由此产生巨大的财政负担。

贡禹是刘奭的御史大夫,在儒生们关于宗庙改制的呼声下,他向刘奭提了宗庙改制的建议圣君。汉朝的经学也从董仲舒开创的“天人感应”向着“复礼复古”转变。

既然原来的宗庙数量多圣君,又不合乎礼,所以改制的目标比较明确:

首先把各郡国的皇室宗庙都撤销;

在中央圣君,把宗庙分成三类:刘邦是立国者、最早受命的皇帝,是始祖,庙号太祖,独为一类“祖庙”;文帝、武帝比较有功德,庙号分别为太宗、世宗,为第二类“宗庙”;其他的按照血缘关系,只保留四世,为第三类“亲庙”;

超过四世说明亲缘已尽,原先立的庙就要“毁庙”,“毁”不是破坏摧毁,而是不再单独祭祀、不再维护的意思圣君

宗庙制度还有一些其他规则,就不再介绍了圣君。总之汉元帝搞的宗庙改革,到了汉成帝时期就差不多了,不过最终定型还要等到王莽时期。

郊祀改制

刘邦刚起兵时祭祀土地庙,后来祭祀蚩尤圣君。刘邦入咸阳后,发现百姓在雍城附近祭祀上帝,称为“雍畤”,此处神祇为赤、白、青、黄四帝,刘邦又加入“黑帝”,形成了祭祀五帝的“雍五畤”。

汉武帝又在甘泉建立了“泰畤”,在五帝之上搞了一个“太一神”,相当于天神,在“泰畤”祭天;有祭天就得祀地,汉武帝就在出土宝鼎的汾阴建立了“后土祠”圣君。(汉武帝封禅时就使用这里的祭天祀地之礼。)

在儒家看来,这些祭祀太过混乱,最好清除,另立郊祀之礼圣君。支持这一工作的就是“凿壁借光”的匡衡。在匡衡看来,天子郊祀要在长安的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汉成帝刘骜笃信儒学,支持匡衡。

可宗室成员刘向反对,他认为汉朝的郊祀宗庙等礼仪,都是当初祖宗和贤臣一同定下来的,不能随便取消圣君。刘向世代习谷梁学,与匡衡所习的公羊学不同,刘向认为制作礼乐要兼容汉道和儒道。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匡衡对郊祀的“改制”,其实是推倒重来圣君。在许多皇室成员看来,这是王道彻底压倒霸道的做法——如此不尊重先王旧典,意味着汉室统治的合法性将不再来自先祖的征服和功德,而是由儒家说了算。

不久,太后王政君下诏,恢复雍、甘泉、汾阴三处祭祀,废止“南北郊祀”,可这只是儒家改制中的小波澜圣君

通三统与定三公

所谓“通三统”,就是保存前面两个朝代的祭祀不灭圣君。汉朝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们,封以很高的爵位,有封地。(周朝把夏的后嗣封在杞国,商的后嗣封在宋国。)

汉朝不承认秦朝合法性,因此“三统”即商、周、汉圣君。汉武帝把周的后裔封为君;成帝则把孔子的后裔封为侯——孔子是商朝贵族的后代。不久之后,两者都晋为“公”爵。

前几篇文章中介绍过,汉家最初的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用内朝官大司马大将军实际履行太尉的武职(如名将卫青曾担任大司马)圣君

儒家官员认为应该建立符合儒经的三公制度,于是汉成帝把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大司马给予了印绶并改为外朝官,地位与丞相等同圣君。汉哀帝时将丞相改为“大司徒”,新的三公制度(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就此确立,直到东汉时期刘秀改制。

“通三统”和“建三公”这两件事虽然是形式上的变革,可传递的信号却很强烈——“霸王道杂之”的汉道式微,而儒家的王道正在崛起圣君

十二、外戚王氏发迹之路

终于轮到王莽出场了圣君。在后面的历史事件中,王莽是核心角色,再不出来恐怕读者都忘记本系列的主角是谁了吧。

长寿的王政君

王政君一生活了84岁,这在古代极为高寿圣君

她是汉元帝的皇后,儿子汉成帝刘骜继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圣君。汉哀帝刘欣继位,虽然不是亲祖母,可她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等到汉哀帝之后,王莽篡汉时,她依然健在。因此我们讨论王莽,王政君是绕不过去的。

此时还没王莽什么事情,他出生在汉元帝年间,王政君是他的姑母圣君

最有权势的外戚史家(鲁国名门,外戚关系可追溯到卫太子刘据的妾室史良娣,汉武帝的儿媳妇),看准了王政君的柔顺,与之结盟,希望在太子(汉成帝)即位后继续保持原有地位,毕竟史家与现任皇帝的血缘越来越远圣君

汉元帝驾崩后,太子刘骜即位,为汉成帝圣君。旧外戚势力依然强大,如许氏家族(汉元帝之母出身许家)中从汉元帝时期就一直担任大司马。成帝即位后,王凤依照惯例,以大将军的身份同时担任大司马。

同时,王政君的七个兄弟全部封侯——除了王莽的父亲,他因为早死,没赶上好时候圣君。至于王莽,当时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十三岁小儿,封侯跟他无关。

王家崛起路线图

此时王家的权力核心,在大司马王凤身上圣君

成帝刚即位不久,长安刮起沙尘暴圣君。史料记载如下:

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圣君。天子以问谏...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

凤于是惧,上书辞谢曰:“陛下即位,思慕谅闇,故诏臣凤典领尚书事,上无以明圣德,下无以益政治圣君。今有茀星天地赤黄之异,咎在臣凤,当伏显戮,以谢天下。今谅门闇已毕,大义皆举,宜躬亲万机,以承天心。”因乞骸骨辞职。

上报曰:“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圣君。咎在朕躬,今大将军乃引过自予...是明朕之不德也。朕委将军以事,诚欲庶几有成,显先祖之功德。将军其专心固意,辅朕之不逮,毋有所疑。”

《汉书·元后传》

大意是儒生按照齐学观点,直指此时灾异是因为王氏“无功封侯”,王凤上书辞官,让皇帝亲政圣君。皇帝说自己涉世未深,这次灾异是自己过错,跟王凤无关,并让王凤继续担任要职,不要有疑心。

几年后,汉成帝让另一名大司马许嘉退休,王凤成为唯一的大司马,大权在握圣君

王凤担任大司马期间,吸收皇帝周边的人为自己所用,从而确保皇帝不会脱离王家掌控;对于其他的大臣、外戚、诸侯,王凤也使用手段扫除威胁圣君

王氏家族终于全面掌权,后生子弟也开始占据朝廷内外的许多职位圣君。公卿士大夫见识到王氏家族的实力,或是明哲保身,或是投靠。王凤虽然专擅弄权,可他对皇室忠心耿耿,对于人才也敢于拔擢重用。

王氏一门主要人员如下:

又过八年,王音去世,其弟王商接任大司马;又过四年,王商去世,其弟王根接任大司马圣君

王根辅政五年后退休,此时王凤这一代人已无合适之人,于是王根推举当时已是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的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圣君

青年才俊王莽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王莽身上圣君

在王氏的众多兄弟中,王莽最悲催圣君。年纪很小时父亲死了,没过几年,哥哥死了。年纪轻轻的王莽,就得赡养寡居的母亲、嫂子,还有侄子和自己的儿女。

王家身名显赫,可也是众矢之的,一旦天下有任何灾异,总有矛头会指向权倾天下的王家圣君。王莽意识到世间还有比权力更大的权威——那便是儒学。

王氏家族的纨绔子弟里,王莽变得另类:别人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王莽勤学刻苦,严于修身;别人竞逐豪奢,声色犬马,王莽缁衣束带,儒生打扮圣君

汉朝外戚进可以为权臣,退可以为亲贵,类似汉家传统的“文法吏”,可王氏不同,家族内部读经、养贤、争名——当然,绝大多数只是做做样子圣君

只有王莽,诚心学习儒学圣君。他结交往来的都是名士,如前文提到刘向的儿子刘歆,西汉有名的辞赋家扬雄,还有一个人叫陈汤,也许多数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可是他说过非常有逼格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后续我们可以看到王莽和这些人的互动,本篇就先到这里圣君

注:

儒家逐步成长起来后,对于国家治理有更多的话语权圣君。作为汉朝第一个完整接受儒家教育的皇帝,汉元帝任由师傅萧望之折辱致死,这伤了儒家臣子的心。

不过,儒家依然在元帝时期开始了礼制的改革——宗庙、郊祀、通三统和定三公圣君。虽然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可依然潜移默化发挥作用,使得儒家对于合法性的解释增强了。

王莽出身于汉元帝时期,他的姑母王政君是历史上幸运而长寿的女人圣君。她的屹立不倒,使得外戚王家有了更充足的底气。王凤担任大司马以来,逐步掌控权力,从而使得王氏兄弟梯次接任帝国的实质统治者大权。

而轮到王莽时,一切几乎水到渠成了圣君

本文链接:http://35gh.com/post/%E5%84%92%E5%AE%B6%E5%9C%A3%E5%90%9B%E4%BD%95%E5%9C%A8-%E7%8E%8B%E8%8E%BD%E6%8F%AD%E7%A7%98%28%E4%BA%94%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圣君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