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中的禅宗人物形象分析:镇江市道教

网上道教符咒法事法术    2022-11-24    155

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中的禅宗人物形象分析

⊙闫 敏 [河套学院镇江市道教,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 要: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所作杂剧《西游记》中的佛教思想具有鲜明的禅宗倾向镇江市道教。该剧塑造了四位禅宗人物形象:玄奘之师丹霞禅师、变身为禅宗僧侣的玄奘、中天竺国禅宗居士贫婆、经唐僧点化而成为禅林大宝的尉迟恭。这些禅宗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元明之际禅宗文化在戏剧领域的艺术显现。

关键词:杨景贤 杂剧《西游记》禅宗 人物

《西游记》是一部以玄奘西行取经为题材而创作的杂剧作品镇江市道教。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以及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都将此剧列在元末明初蒙古族剧作家杨景贤的名下,而王季思先生的《全元戏曲》则将此剧列在了元代剧作家吴昌龄的名下。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吴昌龄名下有《唐三藏西天取经》一剧,可见吴昌龄的确创作过取经题材的作品,必然对后世出现的《西游记》等同类题材杂剧产生巨大影响。总的来看,明清至今的研究者们认同《西游记》为杨景贤所作的居多。笔者认为,即使杂剧《西游记》不是杨景贤所作,他也至少是此剧的一个整理者或改编者。该剧主要塑造了以下四位禅宗人物形象。

一、玄奘之师丹霞禅师

丹霞禅师是杂剧《西游记》中第一个出场的禅宗人物镇江市道教。杂剧《西游记》中的丹霞禅师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驻锡金山寺几十年。山下一位渔夫将襁褓中的唐僧从江中救起,送往寺院,是丹霞禅师将唐僧抚养至十八岁,将其培养为禅宗后学、佛门新秀。在第四出《擒贼雪仇》中还帮助唐僧为母解困,惩治恶人刘洪,为其父陈光蕊报仇,并且见证了陈光蕊的死而复生,玄奘与其父母团圆。

丹霞禅师常因有玄奘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得意门生而欣慰镇江市道教。在第三出中,丹霞禅师说:“自幼收得江流儿,七岁能文,十五岁无经不通,本宗性命,了然洞彻。老僧与他法名玄奘。玄者妙也,奘者大也,大得玄妙之机,是以名曰玄奘。今年十八岁!提调满寺大众”。而玄奘对其恩师也是满怀感激,敬爱有加。在此出中,他曾感恩丹霞禅师:“若非吾师抬举,玄奘焉有今日?此恩生死难忘。”语短情长,如同父子般真挚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

然而,历史上的丹霞禅师(739—824)比玄奘(602—664)晚出生一百三十七年,是不可能成为玄奘之师的镇江市道教。丹霞禅师,法号天然,曾驻锡河南南阳丹霞山,故世称丹霞天然。丹霞禅师也并非五祖弘忍(601—675)大师的亲传弟子。剧中丹霞禅师所在的金山寺位于今江西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之上,始建于东晋,是禅宗临济宗的道场,有“四方禅刹之冠”的美誉,历史上并无丹霞禅师在金山寺驻锡三十余年的记载。杨景贤运用穿越时空的人物塑造方法,让丹霞禅师从七世纪的河南南阳丹霞山,穿越到了6 世纪的江西镇江金山,就是为了给该剧的主角玄奘安排一个禅宗名僧高足的出身。

二、禅宗高僧玄奘

玄奘是杂剧《西游记》着力塑造的一个核心人物镇江市道教。纵观全剧,玄奘俨然就是一位深谙禅理、智慧超群的禅师。该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玄奘的禅宗僧侣形象进行了精心塑造。

(一)禅诗禅语话饯别

第二本第五出《饯诏西行》中,尉迟恭作诗送别唐僧,唐僧口占一绝相和:“禅心善伏山中虎,慧性能降海内龙镇江市道教。直下顿然成一悟,浑如梦觉五更钟”。此诗中的“禅心”“慧性”“顿悟”“梦觉”皆为禅语,是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顿悟法门的形象概括。后两句与六祖慧能嫡传弟子永嘉玄觉所作禅诗《证道歌》中的“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的意趣相似。

展开全文

唐僧即将动身,折了一个松枝插在道旁,对前来送行的官军民众们说:“我去后,此松朝西,如朝东,小僧回也镇江市道教。”虞世南问:“师父,无根如何得活?”唐僧答:“小僧无根要有根,有相若无相。”此处之“有相若无相”出自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拈花微笑”。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及《五灯会元》记载,佛陀在一次法会上拈花示众,众人皆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微微一笑。佛陀对摩诃迦叶说:“吾有清静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汝当护持。”①“实相无相”便是剧中“有相若无相”之语的最早渊源。《金刚经》中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名如来”之语;《坛经》中亦有:“外离一切相,是无相。可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之句。无论是“实相无相”“诸相非相”“无相为体”,还是杂剧《西游记》中的“有相若无相”,都是要求破除对外部物质世界的执着,皆是禅宗哲学中超脱外物、超越对立、圆融空有思想的体现。剧中的玄奘能出此言,必然是一位深谙禅理、精通禅学之人。

(二)机锋相对禅心现

第六本第二十一出《贫婆心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来到中天竺国与一个卖胡饼的禅宗居士贫婆的机锋对答,是最具禅宗思想意蕴的一出戏镇江市道教。唐僧命孙悟空先行寻找住处,准备吃过饭后再去拜见佛祖。唐僧叮嘱悟空:“你到前面,不要妄开口说话。此处是佛国了,参禅问道的极多,不要输了。不比你相杀到容易,禅机却怕人。”从唐僧对悟空的叮嘱可以看出,佛国的民众喜好参禅,到了佛国便是到了禅都,即使是普通民众的日常言语也是蕴含禅机的。所谓“禅机”是指禅的机锋,参禅时需要领悟的关键。而禅的机锋则是指“问答迅速、不落迹象、含义深刻的语句,常用于禅人间、学人间相互勘辩时,或禅人接引学人时。《宗门十规论》:‘其间有先唱后提,抑扬教法,顿拙机锋,祖令当施,生杀在手。’”②正因为如此,唐僧才告诫悟空,“禅机却怕人”。

然而,悟空很快便忘了师傅的嘱咐,在与一个卖胡饼的贫婆交谈时,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请师傅前去应对镇江市道教。而唐僧与贫婆的对答却是机机相符,句句相投,唐僧的辩才得到了贫婆的高度认可。贫婆在【金盏儿】 一曲中盛赞唐僧:“清虚成法性,解脱出凡尘。是一个维那金种子,佛座下玉麒麟。”“维那”是赞唐僧有统摄僧众的能力,“金种子”是赞唐僧慧根深厚,“玉麒麟”是赞唐僧德才兼备,堪当重任,将会成为光大佛教的僧宝栋梁。

(三)印心安心参无念

第六本第二十二出《参佛取经》中,佛祖得知唐僧已到达佛国,命给孤长者前去迎接并引见其参访诸天镇江市道教。给孤长者对唐僧的第一印象是“有佛祖心间印,少如来足下莲。”心印亦为禅宗术语,《祖廷事苑》卷八中言:“心印者,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中言:“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③给孤长者赞唐僧“有佛祖心间印”,再次表明了唐僧乃佛教禅宗之法嗣。

此出中,唐僧的三个徒弟都圆寂了镇江市道教。唐僧说:“有心我你不能安,无念大家得自在。咄!是非场上进将去,人我池中跳出来。且喜三人俱得正果了。”其中的“心安”与“无念”皆为禅语节,心若无住,不受妄想牵绊,不受外界干扰,方能心安。六祖慧能在《坛经·般若品第二》中对“无念”的解释是:“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④可见,悟透“无念”,便可自在解脱,便可成佛。所以,唐僧说“无念大家得自在”。

(四)选佛场中法名列

在第六本第二十三出《送归东土》中,唐僧已取得真经,佛祖命坐下弟子成基等四人送唐僧归国镇江市道教。成基唱道:“会诸天听讲,送唐僧三藏,你今日个名已入选佛场。”“选佛场”之公案源自丹霞禅师的出家因缘。丹霞禅师原为儒生,饱读四书五经,通达孔孟之道,在应举途中偶遇禅僧,经其点化,决定由“选官场”转入“选佛场”,皈依佛教,专修禅学。可见,“选佛场”有禅宗道场之义。此剧中佛祖弟子成基说玄奘“已入选佛场”,无疑是在重申玄奘的禅宗僧侣身份,预言其必将修成禅宗正果。

然而,历史上的玄奘并非禅师,其本名陈祎,自幼跟随二哥长捷法师(本名陈素)在河南洛阳净土寺习佛,13 岁时剃度出家,法名玄奘,游学17 年后归国,创立了法相宗镇江市道教。玄奘的出家之地净土寺始建于北魏,是著名的东都净土道场。杂剧《西游记》却将玄奘的出家地改为了江西金山寺,将唐僧出家时的佛教宗派身份由净土宗转换为禅宗,如此设计,自然也是为了借助玄奘的佛学地位来奖掖禅学。

三、禅宗居士贫婆

贫婆是杂剧《西游记》第六本第二十一出《贫婆心印》的主唱者,虽以卖胡饼为生,却是一位深得禅学三昧的禅宗居士镇江市道教。贫婆上场后自述:“自童时亲受摩诃伽叶所教,传得真如正觉之性,能回三毒为三净界,回六贼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作大智……不须文字,岂念经文。霎时见性,直下当承。”足可见其禅学修养之深厚。

她在【油葫芦】一曲中唱道“休笑贫婆一世贫,穿着百衲裙,衲头巾有一个宝珠新”镇江市道教。“宝珠”一语化用了两则禅宗公案:《涅槃经》中的“贫女宝藏”和《法华经》中的“贫子衣珠”。

《涅槃经》卷七讲到,古印度有一个贫穷的女子,自家院子里埋有宝藏,却不知道,生活困苦镇江市道教。有一位智者慈心告知,贫女挖出了宝藏,从此过上了快乐富足的生活。贫女自家的“宝藏”比喻的是人本自具足的佛性,一旦被发掘出来,便可摆脱烦恼,解脱自在。

“贫子衣珠”是著名的“《法华》七喻”之一镇江市道教。有一个穷人去富有的亲戚家做客,受到了热情款待,二人畅饮。穷人大醉,睡着了,那位亲戚有事,急需外出,把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穷人的衣服里,用以资助穷人。穷人不知此事,醒后起身离开,依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后来,穷人与这位亲戚偶然相遇,这才知道自己的衣衫中竟藏有无价之宝,从此生活富裕起来。不识衣珠,劳苦奔波,若识衣珠,既得解脱,这里的“衣珠”也是本心佛性的象征。

杂剧《西游记》中的贫婆头巾中的“宝珠”和贫女院中的“宝藏”、贫子衣中的“宝珠”一样,都是喻指佛性镇江市道教。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有,佛性人人具足,只是芸芸众生在红尘中被烦恼妄念所遮蔽,不知自家宝藏在何处。一旦发现家珍,寻回本心佛性,便是悟道了。

此出中贫婆机锋凌厉,势如破竹,问得悟空不知所措,狼狈不堪,只得回去请师傅来应对镇江市道教。贫婆与唐僧对答的核心话题是《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人的意见最终达成了共识,都认为传佛心印,无执无念,内心清静,方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贫婆自信机敏、智慧超群的禅宗居士形象,在与唐僧师徒的禅问对答中得以渲染和彰显。

四、禅林大宝尉迟恭

该剧第二本第五出《诏饯西行》中,饱受病痛折磨的暮年英雄尉迟恭受玄奘点化,皈依佛门,成了佛教居士镇江市道教。玄奘称其为“诸佛种子”,为其“摩顶受记”,起法名为“宝林”,“禅林大宝”之义,预言“久后我之法律,仗你阐扬”。

此出中,尉迟恭还有一段论生死的唱词:“ 【金盏儿】才吟罢送行诗,似歌彻断肠词,生离别便与死相似镇江市道教。死呵,三十气断更无思,生呵,一心怀远恨,千丈系游丝。死呵,如梦幻泡影,那有再来时。”此处的“如梦幻泡影”一语出自《金刚经》第三十二品:“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⑤意为世间的一切如梦境、幻象、水泡、影子、露珠、闪电,一切皆空,转瞬即逝。尉迟恭如此感慨,可见熟知禅思佛理。

然而,历史上的尉迟恭晚年笃信道教,甚至杜绝门客,专事炼丹养生达十六年之久镇江市道教。很显然,杂剧《西游记》中尉迟恭的“禅林大宝”的身份,并无事实依据,而是剧作家为了满足借戏剧弘扬禅学的创作需要杜撰出来的。

综上所述,杂剧《西游记》塑造了两位禅师、两位居士共四位典型禅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如在目前,并将禅宗思想或隐或显地融入和渗透在了戏剧作品之中镇江市道教。笔者认为,若将此剧视为一部典型的禅宗戏也不为过

①〔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镇江市道教

②③任继愈:《佛教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6页,第339页镇江市道教

④赖永海:《佛教十三经·坛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3页镇江市道教

⑤赖永海:《佛教十三经·金刚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2页镇江市道教

参考文献:

[1]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镇江市道教,1956.

[2]王季思.全元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镇江市道教,1999.

[3]俞为民镇江市道教,孙荣荣.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合肥:黄山书社,2009.

[4]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镇江市道教,1984.

[5]赖永海.佛教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镇江市道教,2010.

[6]任继愈.佛教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镇江市道教,2002.

[7]吴言生.经典禅语 [M].北京:商务印书馆镇江市道教,2013.

作 者:闫敏,河套学院副教授镇江市道教

本文链接:http://35gh.com/post/%E5%85%83%E6%9C%AB%E6%98%8E%E5%88%9D%E8%92%99%E5%8F%A4%E6%97%8F%E6%88%8F%E5%89%A7%E5%AE%B6%E6%9D%A8%E6%99%AF%E8%B4%A4%E6%89%80%E4%BD%9C%E6%9D%82%E5%89%A7%E3%80%8A%E8%A5%BF%E6%B8%B8%E8%AE%B0%E3%80%8B%E4%B8%AD%E7%9A%84%E7%A6%85%E5%AE%97%E4%BA%BA%E7%89%A9%E5%BD%A2%E8%B1%A1%E5%88%86%E6%9E%90%3A%E9%95%87%E6%B1%9F%E5%B8%82%E9%81%93%E6%95%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