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的由来?:城隍
※「城隍」的由来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城隍。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
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城隍。
《梁书城隍。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礼记》中则记载:「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说明了古时的天子有八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此蜡祭包含「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类城隍。
郑玄注:「水庸,沟也城隍。」,《陔余丛考》巻三十五:「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由城池的守护神而变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仪式,所以「城隍神」在当时就是一种「建物神」,人们将城隍视为保护地方的守护神。
在上古时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当时祭祀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塑神像或建庙,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孙承泽撰的《春明梦余录》中说:「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西元239年)间……」,是有关城隍庙中最早的记载城隍。
清代赵翼所写的《陔余丛考》中说到:「《北齐书》的〈慕容俨传〉有记:「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城隍。
」可见在南北朝时代,民间就有了城隍爷的祭祀行为了城隍。
到了唐代以后,城隍已渐变成冥神,并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为普遍了,韩愈、李商稳、张说、张九龄、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为祈雨、禳灾的祭祀行为城隍。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间,城隍爷地位更高了,被封为王爵,各地尊称为「城隍爷」城隍。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城隍。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城隍,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爷城隍,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于土地公庙有关,而城隍爷更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特别推崇,故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河、平涤四地城隍为「王」,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各州城隍为「绥靖侯」,各县城隍为「显佑伯」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诏,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城隍。
到了洪武二十年,清廷更将城隍庙之规格更往上推,将各级的城隍庙比照官署衙门规格,此时城隍神地位更确立了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城隍。
在清代同时也订出祭祀的礼仪,对城隍推祟极备,也让城隍成为协助人间官吏的重要阴间力量城隍。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时,风雨雷雨之神位置于祭坛之中,当地山川之神居右侧,城隍爷则位左侧,祭祀之礼后,并共同奉祀于城隍庙内城隍。
各级地方官吏于上任就职之前,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城隍。
本文链接:http://35gh.com/post/%E5%9F%8E%E9%9A%8D%E7%9A%84%E7%94%B1%E6%9D%A5%3F%3A%E5%9F%8E%E9%9A%8D.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