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要宗教情怀,不要宗教信仰
一个人,要想自由,万不可有宗教信仰;要想自立,万不可没有宗教情怀宗教信仰。
我这话,左边得罪了信徒,右边得罪了无神论者,可还是坚持宗教信仰。
1、有所信赖对喜欢思考的人来说,现实世界最讨厌的地方就在于绝对的变动和绝对的差异——运动是绝对的,所有的静止都是相对的;差异、多样是绝对的,相同点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敢于把它们都叫“树叶”,是因为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了它们的不同)宗教信仰。
变动和多样化的世界,给人类可怜的智识带来很大的挑战宗教信仰。
人类理性偏爱那些静止的、同类的认识对象,它们更容易总结、归纳、掌握宗教信仰。但是世界恰恰是混乱的、多元的甚至是无厘头的,理性在这里会乱了阵脚,甚至会失去安全感。最好能打造一个稳定的底座,把这个滑溜溜、无处下手的世界镶嵌其中,它是分解世界的坐标和操作台。有了这个东西,我们才能重新讨得心安,有足够的底气和这个世界纠缠、对峙。这个底座、这个坐标是超于变化、绝对静止的。
上哪去找这个底座呢?只能超出世俗社会之外去寻找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很方便的策略,它为人们设置了一些神灵和偶像宗教信仰。
这些神袛,他们作为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站在宇宙的历史之外,超然独立于所有因果链条,甚至独立于时间存在宗教信仰。他们不以任何事件为因,因此也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
但他们却必须是所有事件的因宗教信仰。
每一事件都有前因后果,我们可以无限地往前追溯,但如果没有一个终极原因(即它只能是别的事件的因,它前面再不能有原因——它以自己为原因),那么这个因果链条上的多米诺骨牌将永无休止地推下去,这样一个没有尽头、没有边界的推演是人类理性无法接受的,必须在某一个退无可退处有个了结,在那里承担了结任务的肯定是一个别的事物都依赖它,而它却不用依赖外物的一个绝对独立的事物——它是终极原因,是世界的源头宗教信仰。这个源头那么坚强、那么稳定、那么绝对自足,它只给予,而从不索取,它只能是神。它所有事物的源头,它保留这个世界所有良善与罪恶的最终解释权。
有了他,世界就算再多动,也似乎有了根;就算再混乱,也似乎有了谱系宗教信仰。我们的心也似乎有了归处。
可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偷懒和敷衍:
首先,这个无所不能的神本质上只是一种设定(甚至假定),而不是我们探索和追问的结果,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如我们所期待、如我们所相信的神呢?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宗教信仰。我们只是愿意这样相信,但你我都知道,“愿意相信”并不代表真的存在——认识论层面上的必然和存有论层面的实然毕竟是不沾边的。
只要有这样一个设定,几乎所有棘手的问题都可以一劳永逸地推给他——那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那些伤脑筋的自然谜团都属于“预定和谐”,我们只需要训练自己接受它就可以了,研究的事情往后放放也无妨;至于善恶报应的问题,神也已经在来世安排妥当,我们只要安心吃亏就行,制度层面的改革和革命纯属瞎操心。
宗教偶像是个很奇怪的角色:他实际上什么具体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人类照旧如此无知和无能,但是我们却在他身上获得了心安,也就是对那些未知和不公迅速达到见怪不怪的心境,我们称其为“境界”、“得道”宗教信仰。
与宗教信仰急于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不同,宗教情怀不会无中生有、越俎代庖宗教信仰。它不会固执地呼唤一个固定不变、完美无缺的本体,它愿意承担一个变动、混乱的世界,并且鼓励我们在这个混乱和变动中自主地、一点一滴地制定一套秩序。
不过,它也认为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但这个东西不能是一个虚幻的安慰,而是一套元价值——不管世事再怎么变换,我们每个人心中应该有所坚守、有所秉持,以心中的不变来应万变宗教信仰。比如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损人利己、不能自私冷漠,这是超越所有时代和立场的绝对命令。
为了满足精神依赖,宗教信仰不惜设立一个幻影,但是宗教情怀划定的却是一种要求宗教信仰。
它要求我们勇敢地面对世界,不仅如此,还要求我们坚定自己的操守,活成一个大写的人,这样活着当然会比随波逐流更难,但是等回首往事时,我们会发现这个情怀给自己修建了一个牢固的精神大后方宗教信仰。
2、有所敬畏当生产力跨过温饱水平线时,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更加从容的发展阶段宗教信仰。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再是自然界,而是自己宗教信仰。更确切地说,是自己的欲望。这个敌人比前者更可怕,自然界天生站在我们的对面,是一种天然的客体,我们自然地产生与它对立和斗争的想法。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把自己当成敌人去战胜和超越——对一部分自己的否定恰恰成了整体自我脱胎换骨的过程。
怎样才自我战胜和超越呢?要知道,一个人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这个比赛是很难进行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办法是设立一个独立的意志、一个具象化的人格盘旋在你头上,他俯视你、监督你,并有权对你进行即时的道德奖惩,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宗教信仰。
如果这个奖惩迟迟不兑现怎么办?这个神明的公信力不是削弱了吗?没关系,他还会在你死后(或是世界末日)给你算总账,决定你下一辈子的去处(就像期末给你兑换学分一样)宗教信仰。
这样一来,“善恶报应”就变成一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无法证伪的学说宗教信仰。从自身利害的角度出发,你倒不如权且相信它——如果它是假的,你仅仅吃点小亏而已;如果是真的,你就赚大了。这让你始终觉得一个人的言行和欲念不可以太放纵,而是总要受到一个超于自己的力量的约束。
很多人将怀疑精神的矛头指向“神灵”的有无上,这就无聊了宗教信仰。其实这里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神灵是否真的存在,而在于:本想通过这一设定实现人们对道德的遵守,但却导致神灵和道德的双重跌落。
神灵变成一个琐碎又专制的班主任,他只知道带着挑剔的眼光在凡人身上寻找欲望的马脚,再不复设定之初宽宏、高迈的形象宗教信仰。
而道德呢?变成了一个靠恐吓和威胁得以维持的专制秩序,我们无法分清那些仁义礼智信到底有多少是发自内心而值得感佩的,又有多少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不得已而为之的宗教信仰。
道德变得如此世俗和功利,也就失去了崇高之美宗教信仰。
人应该有敬畏,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他们的心里只有工具理性而没有价值理性,这样的人做出多么超乎伦常的事情都不应在意料之外宗教信仰。但是如果像宗教信仰一样,将敬畏之心托付给一个外来的、具象化的人格身上,这无异于一场意志层面的自我阉割,这样的敬畏只会让人变得愚蠢,并由愚蠢衍生出残暴。
宗教情怀致力于保留和净化这种敬畏之心,它敬畏的对象是心中的道德律令,请注意,这个道德律令不是社会和历史中现成的风俗习惯,而是经过自我理性充分审定的、心悦诚服的绝对命令宗教信仰。这样一来,这种敬畏之心指向的并不是外在力量,而恰恰是自己。
自己为自己立法,理性为言行跑马圈地,在其中,自由才能得以伸张,人格才能得以挺立宗教信仰。
3、有所期待现实生活和理想状态总是有差距的,我们为自己设立了值得相信、值得敬畏的东西,不折不扣地去遵照执行宗教信仰。但是然后呢?
当你看到有人把你的原则弃如敝履、贬为“迂腐”,利用你的坚守占你的便宜、搭你的便车宗教信仰。你发现,公平正义并不能时时刻刻、足斤足两地满足我们,你终于对坚守的东西产生了疑窦。
当你遇到了死亡,这种疑窦发展到了极点宗教信仰。死亡作为一种极端的幻灭,它将你的生命连带你生命中所有的意义都送进坟墓。你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坚守与敬畏,和你的肠胃、你的容貌面临同样的腐败命运。所有的标的都显得可疑,所有的功业都归于沉寂,不管你生前多么高尚、多么规矩,死亡带来的孤独与恐惧似乎总能一下子把你打回原形——一个有死之人能期待什么,敢索要什么?
宗教信仰通过给我们许诺一个幸福的来世或得救的灵魂,来消弭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信仰。它告诉我们人死之后会去到另一个世界或者会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你下一段生命的生活质量直接和你今生的绩效挂钩。于是你有了期待——期待来世的幸福和死后的审判。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举两得的做法:
一方面,它把死亡变成了今世的视界而不是终点宗教信仰。死亡不再是一个无法凝视的深渊,它只是灵魂无限转世中一个阶段的告终。
这种对死亡的淡化,其关键就是灵肉二元论宗教信仰。
我们发现,不论什么宗教,无论对死后生活的描述多么大异其趣,有一点不约而同,那就是灵肉分离:肉体的腐烂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做不得信仰上的手脚,于是就有了灵魂不死的设定,灵魂在肉体腐烂之后承载着生命的形式,也继承了生前的福报与罪愆(当然也承载着淡化死亡的期望)——升上天空宗教信仰。
有了灵魂,死亡就变得不再那么严重,因为生活还可以继续(虽然是以一种我们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形式),我们也因此可以保持期待宗教信仰。
另一方面,死亡变成一个把柄:你在现世要好好表现、要隐忍、做个好人,来世或死后你就能获得幸福宗教信仰。否则另一个世界的你将不得不为现在的你埋单——你现世的行为是对另一个阶段生活质量的投资。于是,死亡不仅被淡化,甚至还被庸俗化了——庸俗化成为一种兑现过程。
死亡是人类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契机:正因为不得不面对终有一死的残酷现实,我们才愿意去压缩生命的密度,扩充生命的价值宗教信仰。
死亡逼着我们学会思考,学会与世界、与自己相处宗教信仰。我甚至认为死亡是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根本保障,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死的人类会创造出文明,这句话本身就是个悖论。
只是宗教信仰,讽刺的是,这种将死亡淡化乃至庸俗化的结果,竟然出自于以超越死亡为己任的宗教信仰!
我们起不去探讨灵肉是否二元,也不争论是否有天堂地狱、转世轮回,其实问题也不在此宗教信仰。
任何企图让死亡落地的执念本身就是错误的:有些让我们难受的事情不一定应该被消灭或被解决宗教信仰。生存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轻松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状态。宗教追求内心的宁静固然不错,但是宁静却不等于安逸。混淆了这二者,宗教被指责为“精神鸦片”委实不冤。
宗教情怀对待生命与死亡有自己的立场宗教信仰。
在常人看来(甚至一些宗教家看来),生命是一个画得好或画不好的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的生命“圆满完成”宗教信仰。宗教情怀也要求人们热爱生命,但是在它看来,生命是用来挥洒的,而不是有待完成的。把生命浪费在那些美好而有意义的事情上,才算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就不虚此行、就“值了”。
就像一道美食,它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被做出来、被完成,而是被吃下去宗教信仰。
生命的结局不应是封闭的、唯一正确的,而是开放的宗教信仰。生命变成一种姿态,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姿态,求索和进步永远是进行时:当可能性敞开时,我们尽情去创造,当它关闭时,创造戛然而止,干净而决绝。因为宗教情怀早已经知道,在和死亡的战斗中,不可能有功德圆满,也没有彻底的胜利,我们不可能打败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不在荒芜的世界面前认输。
这样的死亡观才是真正洒脱的死亡观,我们不会在死后期待什么,因为今生该做的、能做的,已经都做了宗教信仰。那些没来得及做的,如果假我以时日,也一定能做到,只是时间不够了而已。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宗教信仰。
4、有所担当宗教从来不止于独善其身,它认为自己超越了饮食男女的琐碎和贪欲,怀着巨大的优越感去悲悯和同情宗教信仰。在宗教眼里,世俗世界充满了假象和执念,是个不堪的所在。信徒们不能光顾着自己的超拔,也要帮助更多俗人认清世界的真相,将他们从迷思和迷狂中解救出来。
讽刺的是,最倡导宽容和怜悯的宗教,往往引发最残忍的党同伐异宗教信仰。宗教的精神一经落地,势必沾染上狭隘的人性,走向变态和凋落。这是宗教的尴尬,更是历史的永恒轮回。
宗教情怀呢宗教信仰?
宗教情怀保留了宗教中最基本的慈悲和博爱,它没有具体的偶像和信条,所以不会滑向狭隘的原教旨主义宗教信仰。它也不会一厢情愿地去救赎、去推销,更不会将自己的思维和价值强加在别人头上。它甚至反对任何脱离世俗的优越感,它坚信世上没有圣贤、没有先知、没有神意的代言人——所有人都是凡人。
它不愿意用内心的慈悲和博爱去做太大的事业,而是只想含着它们,用它们去理解异乎寻常的现象、宽宥加诸于己的伤害、体察洒扫日用的人情宗教信仰。
它当然不拒绝担当,但它更知道越俎代庖本质上就是一种伤害,所以它只担当应该担当的那一部分宗教信仰。
正心、诚意、修身是自己的事,但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一定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宗教信仰。
不管迎来多少指责,在未以理性说服之前,我还是坚持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思维层面的偷懒行为,一种价值层面的画地为牢,一种生命意志的蜷缩乃至自我阉割宗教信仰。
但是生命要想进退有据,动静有序,必须有所坚守,至于坚守什么,必须由理性和自由意志说了算,而这二者最终会凝结成同样虔诚的情怀,我无以名之,只好称之为“宗教情怀”宗教信仰。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文章
- 庙会:宗教与民间文化、经济的融合:洛阳道教法事符咒
- 朱元璋对于民间宗教的态度及其利用(读书札记):安庆道教法事符咒
- 淘宝道教法事宗教法事该发布什么类目?:盘锦道教法事符咒灵符
- 厉害片“泛滥”的2022,有的高开低走,有的卖情怀,你喜欢哪部?:道教最厉害的护身咒
- 搞笑趣图:千万不要乱搭讪,这就是乱搭讪的后果呀:乱画符的后果
- 在这五次中,千万不要帮猫洗澡,对猫很有害:做完法事为什么三天禁忌
- 陈东有 | 《金瓶梅词话》对理学和宗教的选择:道教三十六解冤结咒
- 萧霁虹 | 云南与东南亚的瑶族宗教文书:道教三十六解冤结咒
- 历史、比较和理论视阈下的宗教与地方社会:开封做道教法事
- “宗教的衰落”和“吕岩教团的西征”:洛阳做道教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