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尧臣的茶诗(上):宣城市道教
夏建圩
第1178期
摘要:唐代诗人以热情来写诗,“跟着感觉走”,故长于抒情;宋代在教育发展、科举规范的背景下,文人地位有很大提升,使命责任增强,理性了很多,思考社会与人生,而长于议论宣城市道教。唐宋诗歌,虽有不同,可双峰并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唐诗中多豪爽饮酒,宋诗中多静坐品茶。唐代多僧人煮茗,宋代文人成为饮茶主角。宋诗之祖梅尧臣留下百十来首茶诗,不仅为茶文化提供了文献,而且讲述诗人独特的感受。
北宋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气息的时代,饮茶成为时尚,中华茶文化成熟,制茶、理茶、谈茶蔚然成风,不仅关于茶的文献迭出,而且茶也成为诗歌中的常客宣城市道教。仅就《全宋诗》统计,茶诗就有1300余首,其中北宋梅尧臣写有茶诗至少有68首,在他那个时代是最多的。本文就梅尧臣茶诗之内容与特点等问题,试做几点探讨。
一、北宋前期名茶分布区域
梅氏茶诗为我们艺术的展现了北宋前期主要产茶区,是其茶诗最大价值宣城市道教。从中可看出北宋时名茶产区多集中在南方。最优质的茶叶,从唐五代时期的四川、江浙一带,转向福建等地。梅尧臣《南有佳茗赋》: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宣城市道教。土膏脉动兮,雷始发声。万木之气未通兮,此巳吐乎纤萌。一之日雀舌露,掇而制之,以奉乎王庭。二之日鸟喙长,撷而焙之,以备乎公卿。三之日枪旗耸,搴而炕之,将求乎利嬴。四之日嫩茎茂,团而范之,来充乎赋征。
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取之由一叶而至一掬,输之若百谷之赴巨溟宣城市道教。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所以小民冒险而竞鬻,孰谓峻法之与严刑。
呜呼!古者圣人为之丝枲絺绤,而民始衣;播之禾麰菽粟,而民不饥;畜之牛羊犬豕,而甘脆不遗;调之辛酸咸苦,而五味适宜;造之酒醴而燕飨之;树之果蔬,而荐羞之;于兹可谓备矣宣城市道教。何彼茗无一胜焉,而竞进于今之时?抑非近世之人,体惰不勤,饱食粱肉,坐以生疾,藉以灵荈而消腑胃之宿陈?若然,则斯茗也,不得不谓之无益于尔身,无功于尔民也哉!
此篇是宋代现存最早的咏茶文赋宣城市道教。生动描绘茶叶“雀舌”“鸟喙”“枪旗”的形状,不同阶层都有需求,诗人进一步质问:茶叶用途不同于衣食酒果,反而后来居上,其为何也?梅尧臣并没有深入思考做出回答。
展开全文
从《茶经》来看,唐代名茶多集中在长江流域的四川及江浙一带,而进入宋代,发生了变化宣城市道教。《茶经》开篇就茶之源头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至北宋中期,情况又有所变化,梅尧臣茶诗中有关福建建茶的,共21首。其一《宋著作寄凤茶》云:
春雷未出地,南土物尚冻宣城市道教。
呼噪助发生,萌颖强抽【艹共】宣城市道教。
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宣城市道教。
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僚共宣城市道教。
顾兹实贱贫,何以叨赠贡宣城市道教。
石碾破微绿,山泉贮寒洞宣城市道教。
味余喉舌甘,色薄牛马湩宣城市道教。
陆氏经不经,周公梦不梦宣城市道教。
云脚俗所珍,鸟嘴夸仍众宣城市道教。
常常滥杯瓯,草草盈罂瓮宣城市道教。
宁知有奇品,圭角百金中宣城市道教。
秘惜谁可邀,虚斋对禽咔宣城市道教。
这就是建州茶中的珍品“龙团凤饼”宣城市道教。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其《建溪新茗》云:
南国溪阴暖,先春发茗芽宣城市道教。
采从青竹笼,蒸自白云家宣城市道教。
粟粒烹瓯起,龙文御饼加宣城市道教。
过兹安得比,顾渚不须夸宣城市道教。
在官方包装与宣传之下,顾渚茶较之建州团茶,也黯然失色宣城市道教。梅尧臣还有《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曰:
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牙宣城市道教。
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宣城市道教。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宣城市道教。
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羮不足夸宣城市道教。
“杜相公”即杜衍,为浙江人;蔡襄是福建人,在梅尧臣看来,建茶已经胜过浙茶了宣城市道教。这是因为朝廷的重视及文人参与茶事,建州茶后来居上,哪怕就是少许,也异常宝贵。梅诗《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为答》:
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胶宣城市道教。
春溪斗新色,寒箨见重包宣城市道教。
价劣黄金敌,名将紫笋抛宣城市道教。
桓公不知味,空问楚人茅宣城市道教。
出于地域家乡情节,诗人也不吝惜歌咏家乡茶叶宣城市道教。蔡襄《茶录》就是推广建茶。
梅尧臣也有《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云:
昔观唐人诗,喜咏雅山茶宣城市道教。
雅衔茶子生,遂同山名雅宣城市道教。
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宣城市道教。
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茶宣城市道教。
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宣城市道教。
竞收青蒻焙,不重漉酒纱宣城市道教。
顾渚亦颇近,蒙顶来以遐宣城市道教。
双井鹰掇爪,建溪春剥葩宣城市道教。
日铸弄香美,天目犹稻麻宣城市道教。
吴人与越人,各各相斗夸宣城市道教。
传买费金帛,爱贪无夷华宣城市道教。
甘苦不一致,精麤还有差宣城市道教。
至珍非多,为赠勿言些宣城市道教。
如何烦县僚,忽遗及我家宣城市道教。
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宣城市道教。
文字搜怪奇,难于抱长蛇宣城市道教。
明珠满纸上,剩畜不为奢宣城市道教。
玩久手生胝,窥久眼生花宣城市道教。
尝闻茗消肉,应亦可破瘕宣城市道教。
饮啜气觉清,赏重叹复嗟宣城市道教。
叹嗟既不足,吟诵又岂加宣城市道教。
我今实强为,君莫笑我邪宣城市道教。
诗人将宣州雅(丫)山茶与江苏的顾渚,江西的双井,四川的蒙顶,福建的建溪等名茶并举,以示宝贵宣城市道教。丫山应是位于宣城、宁国及郎溪三县交界处,产阳坡茶,唐五代宋地方史志及茶文献均有记载;而宣城茶叶走向全国是在清代,得力于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推重“敬亭绿雪”,而并非丫山阳坡茶。
江西籍诗人欧阳修写过《双井茶诗》,赞赏家乡茶宣城市道教。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宣城市道教。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宣城市道教。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宣城市道教。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宣城市道教。
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宣城市道教。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宣城市道教。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宣城市道教。
一些地方官员也积极参与,提振当地茶叶宣城市道教。雷简夫(1001—1067),字太简,陕西合阳人,曾任雅州(今雅安)知州。在雅州治下的雅安、名山、芦山,产蒙顶名茶。经由茶马商道,输送至西北。仁宗时期,蒙顶茶声誉渐渐不及闽浙地区的茶叶。雷简夫有鉴于此,几上蒙山,遍访产区及制茶匠人,改进制作,调高龙团凤饼茶品质,恢复唐代蒙顶先春散芽茶制作工艺,梅尧臣品尝后大加赞赏,其《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云:
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宣城市道教。
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宣城市道教。
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宣城市道教。
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宣城市道教。
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览省宣城市道教。
蜀荈久无味,声名谩驰骋宣城市道教。
因雷与改造,带露摘牙颖宣城市道教。
自煮至揉焙,入碾只俄顷宣城市道教。
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宣城市道教。
初分翰林公,岂数博士冷宣城市道教。
醉来不知惜,悔许已向醒宣城市道教。
重思朋友义,果决在勇猛宣城市道教。
倏然乃以赠,蜡囊收细梗宣城市道教。
吁嗟茗与鞭,二物诚不幸宣城市道教。
我贫事事无,得之似赘瘿宣城市道教。
梅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宣城市道教。当时采摘未甚盛,或有高士烧竹煮泉为世夸,入山乘露掇嫩嘴,林下不畏虎与蛇。近年建安所出胜,天下贵贱求呀呀。
东溪北苑供御余,王家叶家长白芽,造成小饼若带銙宣城市道教。斗浮斗色倾夷华,味久回甘竟日在。不比苦硬令舌窊。此等莫与北俗道,只解白土和脂麻。
欧阳翰林最别识,品第高下无攲斜宣城市道教。晴明开轩碾雪末,众客共赏皆称嘉。建安太守置书角,青翦包封来海涯。清明才过已到此,正见洛阳人寄花。
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蟇宣城市道教。石缾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
可见陆羽《茶经》中关于茶的品级评判,基于经验的总结,为民间共识;而宋代茶品次的评判掌握在朝廷及文人官僚手中,蔡襄著《茶录》,以致宋徽宗著《大观茶论》,更是力推建州“龙团凤饼”宣城市道教。
二、 “引儒入茶”
从唐代保存的众多茶诗可以看到,唐代饮茶之风与佛教、道教有着密切关联宣城市道教。茶诗中充满着禅意与清修,而饮茶的过程也比较简单,以煮茶为主,重在品味领悟。宋代文人及士大夫加入饮茶行列,他们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中上阶层人物,饮茶之风在他们的推动下迅速“儒家化”,饮茶整个过程变得精致有条理甚至繁冗,且形式多样、复杂,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雅,二是礼。梅诗《次韵再和》:
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宣城市道教。
先春喊山搯白萼,亦异鸟嘴蜀客夸宣城市道教。
烹新斗硬要咬盏,不同饮酒争画蛇宣城市道教。
从揉至碾用尽力,只取胜负相笑呀宣城市道教。
谁传双井与日注,终是品格称草芽宣城市道教。
欧阳翰林百事得精妙,官职况已登清华宣城市道教。
昔得陇西大铜碾碾,多岁久深且窊宣城市道教。
昨日寄来新脔片,包以箨箬缠以麻宣城市道教。
唯能啜任腹冷,幸免酩酊冠弁斜宣城市道教。
人言饮多头颤挑,自欲清醒气味嘉宣城市道教。
此病虽得优醉者,醉来颠踣祸莫涯宣城市道教。
不愿清风生两腋,可愿对竹兼对花宣城市道教。
还思退之在南方,尝说稍稍能蟆宣城市道教。
古之贤人尚若此,我今贫陋休相嗟宣城市道教。
公不遗旧许频往,何必丝管喧咬哇宣城市道教。
儒家文人士大夫聚会饮茶、赠茶、品茶等活动,极大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茶也从僧院、道观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宣城市道教。饮茶与饮酒有机配合、补充,通常三五人为限以饮茶为宜,人数不能多,多则茶之情趣殆尽;高朋满座,宜饮酒,觥筹交错,畅叙友情。在梅尧臣茶诗中,就是这样的情景。如《依韵和邵不疑以雨止烹茶观画听琴之会》:
弹琴阅古画,煮茗仍有期宣城市道教。
一夕风雨来,目喜农亩滋宣城市道教。
中河不阻涩,舟楫亦所宜宣城市道教。
况闻新疾愈,当与嗜好睽宣城市道教。
何须顾小约,岂不有他时宣城市道教。
澹泊全精神,老氏吾将师宣城市道教。
幸因荅来章,敢不以此咨宣城市道教。
此咨有深理,愿君勤且思宣城市道教。
诗中描绘文人雅集弹琴、观画、品茗、议事、养生的场面,此中“深理”,包含甚广,值得细细品味宣城市道教。梅诗《金山芷芝二僧携茗见访》:
一游江山上,日日吟不足宣城市道教。
双锡忽来过,衣霜带初旭宣城市道教。
况能持茗具,向此烹新緑宣城市道教。
中水若饴,北焙花如粟宣城市道教。
还将尘虑涤,自愧冠缨束宣城市道教。
何以报勤勤,驰奴扣云谷宣城市道教。
僧侣慕名而至,梅尧臣与镇江的两位僧人在饮茶上找到了共同点,各取所需,相聚甚欢宣城市道教。
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为儒释道,“三教”互相融合借鉴渗透发展,逐渐形成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宣城市道教。那么茶文化就是“三教”互通、融合的最经典的代表,他们三家在这一片树叶上找到了相通之处,成就了中国文化互通包容的特色与优势。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宣城市道教,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宣城市道教。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