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道教的主要仪范:道教科仪
道教主要仪范
一: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全国现有两大派全真-正一派的早晚必修课道教科仪。早晚课约起于南北朝以后。住观道士每日卯酉二时上殿做课。诵念香赞。开经偈。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经。唱赞礼拜。一是修身养性。二是祈祷崇拜。
三是坚定道心道教科仪。四是体现宫观道风的管理。早晚功课现在各常住都按传统定制早晚上殿。
二:全真传戒
传戒又称开期传戒道教科仪。指从开坛传戒到传戒圆满的全过程。道士出家。初入道观者为道童。在子孙庙拜师学经。等到了十方丛林开坛传戒之时。子孙庙的师父便荐其赴丛林受戒。
道教全真传戒道教科仪。是从金元时期全真教出现以后。长春真人邱处机遂根据道教已有的戒律。订立了道教全真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在北京白云观首次公开设坛传戒。他承袭全真派戒法科仪。讲说[初真戒][中级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坛圆满大戒''王常月说''学道不持戒。
无缘登真篆''传戒时道教科仪。戒坛一般分为三期进行。传戒有十方丛林的方丈负责。称为''传戒律师''又可称''传戒本师''
传戒期间经过'''考偈'':受戒弟子分清名次道教科仪。按[千字文]字序排号。传戒圆满后。编入[登真篆]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
经审查合格道教科仪。发给''戒牒''以为凭据。
三:正一授?
正一授''?''通常指记录有关天官宫曹道教科仪。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功法术的牒文。正一道士只有得授法篆。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有了道位神职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
才能得到神灵护佑道教科仪。反之斋醮章词无效。
道士授篆之后道教科仪。篆牒中拔付授篆者有护身将帅。协助受篆者在主持斋醮时。斩妖除邪。拨度生灵。救济困厄。未授篆授职。就无权遣神役鬼。
''受篆''的意义是''戒除惰性道教科仪。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
先从戒篆道教科仪。然始登真''
道士受篆后道教科仪。发给职券牒文。以正其所得之法职。名所录入神界。以通达神灵。简称为''职牒''
道教科仪。
仪是仪式,范是模范道教科仪。在一定的仪注方面所遵行的一定模式准则,就叫仪范。
道教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祭神、祷祝等仪式,加以规范化作为宗教活动的定型模式,形成为道教仪范道教科仪。道教仪范由于历代宗教大师们的演教所需,历代都有不同的增、改。从现存《明正统道藏》可以看出道教仪范的“戒律”.“威仪”“章表”这三大类的庞大著述。
一部《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就有八十一种,二百四十六卷之多道教科仪。
道教对仪范的兴起,是随着道教的创始而来的,张道陵在教民中实行的“三官首书’”和《正一法文》中所说的受护身符及三戒、五戒、八戒、受?等,应是道教最初的入教仪式和祷祝仪式道教科仪。戒律是道教徒的行为守则,奉戒专一,可制止“忍心邪欲”和“乘言戾行’,为证道之阶梯。
所以道教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道教科仪。从律坛传戒的《戒经》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 “戒”的重要作用。
一、通教仪范有三大类
1、戒律
祖天师创教时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们遵行三戒、五戒和八戒,并说这些戒都是老君所传道教科仪。“三戒”是:皈身戒,皈身于“太上无极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经”皈命戒,服从“玄中大法师”。
这“三戒”即我们早晚功课经后的“三皈依”道教科仪。也就是王常月在《初真戒》中说的:皈身之后,可以“永脱轮回”,即道宝;皈神之后,可以”得闾正法”,即经宝;皈命之后,可以“不落邪见”,即师宝。“五戒”是: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淫邪。
简单说,即、杀、盜、淫、妄、酒道教科仪。《初真戒》说。“凡能持此五戒,粗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们道教把这五戒称作“积功归根”五戒“八戒”,据《云笈七签》卷四十陆修静《受持八戒”》说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所为华饰;八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娼妓。
以上这些戒条是早期道教对教徒实行的戒法,到了东晋葛洪时代,道教关于讲“戒律”的书已出现了相当多的著述道教科仪。《抱朴子》中说:郑隐曾收藏有“道家训戒书近百卷”道教在传授戒律方面是很庄重的。道教全真派自邱祖开创全真戒制度起,传戒律坛定传戒秩序为:初真戒、中极戒 、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
“戒坛”中讲“戒”的书称为《戒经》道教科仪。传戒仪式是演礼和方丈说戒,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宗教仪范。全真十方丛林的“济规”就是为范围道众遵守戒律的”法律”条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众多戒条。
早期道教和以后的天师道都有“授?”教法,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迁回龙虎山后首先建“传?坛”.北魏寇谦之创北天师道,把授?仪式搞得更为隆重、规范道教科仪。
“?”在早期道教是一种“注册薄籍”,是道籍登记簿道教科仪。一但“授?”即可受到神的保佑,因为一个人受了道篆,就在天神那里挂上了号,神就要负保佑的责任了。这样的意义,和近代道教徒“冠巾” 、“受戒”差不多。《寇巾科》序言中说:道士不寇巾,三官大帝那里设有名字,寇过巾就在天曹挂上了号,就不属阎王管了。
道士受过三坛大戒更是名标三元都会府,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堕落成坏人道教科仪。也只有三官大帝来“算帐”,阎王是管不了的。我们荐止用的宝?符,是一种荐止升方超度亡灵离却地狱苦趣凭证,亡灵持此“?”就证明他得到“经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
现在天师还实行着“道?”制,不过,在意义上只起个“道阶”的作用而已道教科仪。六十三代天师张恩薄,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
2、醮坛威仪和斋
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时,宋代皇帝动不动就举办“罗天大醮” ,“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黄?醮”等,这些醮法仪式虽不知,但可以想象一定是非常宏大的场面道教科仪。
明代皇帝最喜欢醮,据《明史》记载,明代有:万寿醮、安神醮、生醮、祈年醮等醮法道教科仪。
古代道教举行“斋醮”的场所叫“坛”.坛的形式是什么 样,据《魏书·释老志》所载寇谦之坛是道教科仪。“重坛五层,道士百二十人斋肃祈祷,六时礼拜”;《隋书·经籍志》说:“为坛三成,皆置绵以为限域,傍各开门,皆有法象”。
由此看来,古代道教“醮坛”当是露天设置,到了后代才变露天而在殿内设坛了道教科仪。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汉末晋永嘉间(公元307——312)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道教科仪。
东晋时南岳魏夫人(华存,圣号称“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夫人魏元君开玄道济天尊)的弟子杨义·许 在茅山创建“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道教科仪。葛玄一派,传出的《灵宝经》,到了陆修静给以增补,撰斋仪多神,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 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
以上三处坛场,统称为“三山符?”是道教最早的“醮坛”道教科仪。全真派兴起后,继承了道教传统的“醮坛”之制,如元代修建白云观时首先 “威仪”是斋法典式。凡举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都有一定的定规仪式,讲这种定规程式仪范的经书叫做《科仪》,我们常说“按本宣科”,就是按照定式举行科仪。
“威仪”包括醮坛中的一切陈设和举止行动道教科仪。要求全部符合斋法典式,叫做“如仪”。
“醮”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场道教科仪。“斋”是“戒”的另一种行持,通常把“斋”“戒”连称,如“斋戒沐浴”等。在“建醮”之先,也就是在举行法事之先,要素食,要清心,要洁身,这都是“斋”的内容。
一般来说“斋”是“醮”前的个人“身心洁净”程序道教科仪。“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在某些日期吃素.可以得到福报,如“三元斋”,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斋日;又如:“庚申斋”,“甲子斋”是在“六十花甲”的庚申日,甲子日为斋日;又如:“本命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为斋日。
还有很多斋日,不一一枚举了道教科仪。修这些斋已是为了解冤、罪.祈福、禳灾、保命、延寿等。“斋”的再一种内容是用“醮”的仪式举行,主要是为生者忏罪祈福,为死者追荐超度,如“黄?斋”、“金?斋”、“玉?斋”“九幽斋”等等。这些“斋醮”仪式,已多失传,解放前杭州玉皇山办过几次“金?斋”,杭州、上海叫“打金?”,这种道场是非常隆重庄严的,光是念经的坛,就有好几个.一是都坛(即上表奏章的总坛);二是度人坛,诵《度人经》;三是皇坛,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四是诸神坛,供奉几百位神位。
“金?斋”至少要做七日道场,道场科仪计有:开坛、取水、荡秽、请圣、祀灶、扬.宣榜、上大表、放焰口等等事道教科仪。
道教的“斋醮仪范”早在祖天师创教时就有了,《天宫章本》是最早的斋醮仪范道教科仪。北魏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图录真经》,是北天师道的新斋醮科仪。
南北朝陆修静整理三洞经典辑录编撰的《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金?斋仪》、《玉?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可以看出,道教的“斋醮科仪”到了南北朝时,已形成了一门庞大 复杂的专科了道教科仪。
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号广成先生,是集道教仪范的大成者,他所留下的《四六金书》和《广成集要》一直是我们今天写表文、?札的范本道教科仪。道教的“斋醮科仪”到了宋建起了原来的“皇坛”会真教做道场的“坛”称为“混元宗坛”,印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律坛,称为“玄都律坛”。
以上都是属于“威仪”一类的仪注道教科仪。
3、“章表”是向神表达所恳求的申奏文书,或称作“青词”,因为古代书写这种文书要用青藤纸写,故叫做“青词”道教科仪。或称“绿章”青词文体多为四六句法。《四六金书》就是个表文范本。古代文人不少善长青词的,如明朝的严嵩就是个以善为青词而得到皇帝赏识的人物。
章表的用法亦有不同场合,对道教最高尊神所呈进的叫“上表”,一般神位叫“上疏”道教科仪。
道教仪范可把道教敬神、念经以及道人们的行、住、坐、卧统统包罗在内道教科仪。总之,举凡形为都有规矩可循,这些规矩统属仪范范畴。
三、按时诵经义
凡住庙道士,必按时上殿诵经,定为必行的功课,所以早晚坛经,叫做早晚功课经道教科仪。
是为了行日用之修持道教科仪。功课殿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走过场”,天天把两本经温习温习,而是有其深刻地用意。《早课》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早课》中的《清静经》对性功修炼讲得极其明白,《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对命功修炼讲的极其明白,这两部经是修道者的邀本法则。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最后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诵”是朗诵,“持”是行持,要求修道之士不但要“口而诵,心而维”,悟出理来,而且要脚踏实地按经旨去行道教科仪。《晚课》大皈依前有两句话,叫 “既诵经语,当解经义,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难遇”,这就是为什么要我们作为“功课”天天要念诵的原因。
《早课》序中又云:“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道教科仪。经之的经是前圣之心宗。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蝤,朝夕诵念,昼夜筋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园,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献道德也”。我们道人讲究结三缘,诵经可以结神缘或鬼缘。教门规矩外时早课,诵清静,普化者,乃是分轻清之义也,酉时晚课,诵救苦。
生天,拔罪等经.是有济阴凝之义也,午时诵《三官经》赦罪道教科仪。解厄,消灾,取午火消阴。主杀伐之义也。子时诵《皇经》为合助道力,增补神灵之义也(见商明修大师《六骰堂》初稿)。
四、存思
“存思”也叫“存想”,《天随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道教科仪。
《七星卧斗法》云:“存思七星焕明北方,已身卧于七星斗中,华盖之下,七曜之光,流焕紫景之外冠道教科仪。
于已身卧于七星斗中道教科仪。在紫景之上,七曜之中”。 “存思”即存想神物,端一不离之谓也。如:我们拜静斗时,要存想斗姥八臂慈容端坐, 座之上。拜《弥罗浩》要,注想金孔我们对祖师磕头也不磕空头,心中要存想尊容有所转功“存思”有种种作用,以上仅举例而已 。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