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道教的三大“鬼节”,你了解多少

admin    2022-07-07    245

道教中——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俗中——一年里祭祖的重要日子有三个,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民间也习惯把这三节称之为“鬼节”。三节都以上坟祭祖为主,各地宫观在相应节日也都会做超度道场以拔度幽魂早得超升。但有很多人不明白,同样是做追思亡故,三个节日在习俗、禁忌上有何区分?由于近现代历史的原因,相关习俗逐渐被遗弃,致使今日百姓信众只知有一,却不晓具体的来龙去脉。


清明节:从寒食说起,出游踏青更胜寄托哀思。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的地位并不如之前的寒食节更重要。唐朝时,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吉礼——祭祀、凶礼——救患分灾、军礼——军事、宾礼——接待宾客、嘉礼——生活方面)之一。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二十四节气清明日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后世遂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上坟祭祖日。


寒食节起源于晋文公重耳和介子推(亦有称之为“介之推”的说法)的故事。重耳一把火烧山本想逼介子推出山,不想介子推背着母亲死在柳树下。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子推,他们发现安葬介子推抱柳而亡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插柳枝、戴柳条帽的习俗。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以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百姓才可开灶。


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清明一词据传源自大禹治水,人们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日被定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记载最早可见于《淮南子》一书,时间约为每年的农历三月上半月,时在春分后十五日。《岁时百问》提到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扫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


历经一岁风霜后,清明上坟时子孙都要把新土往坟上扬,因此而谓之“上坟”。按照旧的习俗,祭祖上坟时,要先将酒食果品供祭在祖先墓前,焚化纸钱,培新土,插新柳,再行叩头礼,整个仪式才算结束。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清明从节气上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正值春发,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除了祭祖外,于此时外出游玩踏青的成分也比较大。放风筝、荡秋千、牵钩、射柳、蹴鞠、斗鸡、蚕花会、拔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都是清明节期间的民趣。


中元节:祭奠先祖,赈济亡魂,拔度超升,得大慈悲。


比之大不同的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即道教地官诞辰,也是最为民众所熟知的“鬼节”。


道教焰口经文中有一句写到“三元五腊无祭祀,四时八节少追修”。原始记载应为“三会五腊”,七月初七日为道德腊,同时又是中会日,即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因距离掌管地府众亡魂的地官青虚大帝诞辰日子相近,后世逐渐变三会为三元,自此中元节正式成为拔度幽魂之日。


地官即青虚大帝青灵帝君,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宝诰中写道:核男女善恶青黑之籍……考众生禄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三官经》中还写道:地官至七月十五日,即与狱囚地狱,受苦众生,除罪簿,灭恶根,削死名,上生籍……所有恶孽愆尤俱一赦除。


有书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中元之日是道教中最大的济幽法会日。地官掌管地狱之门,而这一天正是地狱之门大开的日子。民间传说此时列祖列宗可以得到特赦而回家与子孙团圆,道教秉天尊慈悲之念而于是日设立赈济道场,不论是有主祀还是无人祭的各类幽魂,均可来到各地坛场以享无边法食。青玄济炼的意义还在于通过道众诵持经功浩力,以炼度幽魂早离苦海直上南宫,可谓功德之大不可尽数。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道教重孝,此日夜间民间多流行放河灯,为祖先照明回家路,同时河灯顺水而下,也为众幽魂归去时做引导,生人亦可凭此寄托哀思。


中元节,在佛教中被称之为盂兰盆节。佛教有经《盂兰盆经》以修孝悌来激励佛弟子,所授内容亦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习俗,于是益加普及。从梁代开始,佛教仿道教行度幽之仪,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盂兰”源于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暗含目连僧救母的故事,与中华民族倡导的孝悌之规别无二致。


与清明节不同的是,中元节首先是地官圣诞,其次才是地官赦罪之事。是日各地道观上午一般会安排庆贺道场,高功法师九龙法衣加身,黄冠羽士位列两班,钟鼓齐鸣,拈香宣表。至下午便要行摄召之仪,晚上才是超度焰口和送亡脱化。


民间也有一进七月地狱就鬼门大开的说法,一直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后众孤魂才会离开人间,因此又有鬼月、七月半之称。


寒衣节:追荐先贤,解厄消灾。祭先人,积自身福庆。  


清明祭祖,中元超度,而另一个也被称作是“鬼节”的日子为十月初一日——寒衣节。


每年的十月初一,谓之“寒衣节”,民间称为“鬼头日”,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是汉民族最为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汉民族重孝,寒衣节时值农历十月初一,一年寒冬正要开始,阳间生人添换棉衣,也要想到阴曹地府的先人亡者不能挨饿受冻。顾名思义寒衣节就是要给故去的亲人送寒衣的日子。


在这一天,生人要为亡者烧五色纸,供香烛以及食物,而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冥衣”。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开始把冥纸和冥衣一起放在一个纸做的包袱里,在外面写上收者和寄者的姓名以及亲属关系,或在坟墓前,或在祠堂,或在宫观,或在路口,一起焚化寄走。


早在周期时期,十月初一就被定为腊祭日,在这一天周天子要率众举行隆重的腊祭仪式。《礼记·月令》中对这一仪式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其中提到天子在社坛以猎物为祭品,祭祀日月星辰,在门闾内祭祀五代先祖,同时还要慰劳农人的一年辛劳,并且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气转凉人们-——不仅仅只是生人——要更换衣服了。据传,寒衣节的送衣形式原本是在九月份,具体时间并无可考。唐代《唐大诏令集》卷77曾提到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的一份诏令,“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然而即便是在北方,九月也还不到入冬的时节,因此到宋代时候,送寒衣的时间就被推移到了十月初一日。


《岁时杂记》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当时的都城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就有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商贩出现,“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由此可见,当时十月初一是朝廷给士兵发放冬衣的时间,民间则在这一天准备给亡者烧冬衣。“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明刘侗、于奕正二人著《帝京景物略》一书详细记载了寒衣节的状况。“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礼记》上载:“既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意即“哭踊(捶胸跳足)须遵一定之节奏,每哭一节跳脚三次,哭三节跳脚九次,便是“成踊”一回。因此古代丧仪关于怎么哭,与哭几次的限制是有成例的。这里提到的“女生十九,男声十一”概为北京城的民俗。


《礼记·月令》中记载,农历十月是冬三月的第一个月份,立冬之节气也多发生在这个月份。因此天子要率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北郊去举行迎冬礼,返回后要奖赏这一年为国捐躯的壮士们,并且抚恤他们的妻儿。但死去的人们如果接受奖赏呢?于是就有了“送寒衣”的方法,上行下效,逐渐沿袭了下来。


民间传说“寒衣节”和发明造纸术的蔡伦的哥嫂有关。说是蔡伦的哥哥蔡莫和嫂子慧娘羡慕弟弟的手艺,但却学艺不精,造出来的纸张质量差而卖不出去。于是慧娘就想到了一个假死的方法,让丈夫在棺材外烧纸哭魂,等到街坊邻居都来看热闹的时候,假死的慧娘“还魂”回来对大众说,正是丈夫烧的纸在阴间化为了钱财,自己用这些钱财买通了小鬼来帮忙推磨受刑,又买通了阎王爷而还魂人间。听此神迹后,一时间百姓们把这些质量低下的纸全都抢购一空。慧娘还阳的日子正好是十月初一,后人就把这一日定为了给亡者烧纸送钱的日子。虽是民间传说,却由此产生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


每逢寒衣节前后,百姓也会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起因便与此有关。


当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于是在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因而南京城有谚语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老年间,十月初一时庄稼都已收打完了,也就是长工们下工的日子口了,又叫“散工节”。雇主们在这天都得设筵犒劳雇工,算清工钱,说清楚谁继续留用,留下的叫“打冬儿”或叫“扛冬活”。


所以十月初一寒衣节,在祭祀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社会中的忠、孝以及乐善和博爱精神,是把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追思之日,也让寒衣节充满了更多的人情味。


清明、中元和下元日这三天被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另有一个“鬼节”是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其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著名的《兰亭序》写的就是上巳节的活动。然而在后世的流传中,上巳节的风气有所改变,随着程朱理学的盛行,这一传统节日影响逐渐式微。


虽然人鬼之分是必然,但在道教的理念中,并不崇尚鬼怪乱神之力。在通过经功之力度炼幽魂的同时,经文中也多含有劝世醒世之道。如做超度道场时常唱到的一段《返魂香》,词中写道:“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一旦无常归何处?”是在劝解世人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南华真人做的一首叹词《骷髅叹》写道:“骷髅骷髅,眷属无音,恩爱恩爱全丢。雨打风筛今几秋,恨悠悠。”一方面说尽了人世风凉,另一方面也在阐述道教提倡的忠孝仁义。而这一点在《刀兵偈》施食时表现地尤为明显。


祭祖,实则是在祭奠自己心中的坚守。道教的核心是道,而不是鬼神。道在人间以清静度世人,是在教给世人明白了前生今世的因果后,更会去珍惜当下的修行。虽是在言鬼神之事,却是在度人以天地万物行化之理。通人理以晓神鬼事,此也是祖师留下的修行箴言。于是不得不赞叹祖师之大哉!

道教的三大“鬼节”,你了解多少

本文链接:http://35gh.com/post/daojiaodesandaguijieniliaojieduoshao.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