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城隍庙街,城隍庙请财神,城隍庙拜什么比较灵,城隍爷什么灵验,城隍庙请太岁护身符,城隍庙请太岁符费用,灵符能请吗,有人请过道家灵符么,灵符可以请很多吗.
城隍庙街
核心提示
据《临沂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城东北隅。明洪武二年列于祭点。城隍庙的周围还有佑德宫、龙神祠、延庆庵等宗教建筑,而城隍庙的规模最大,因此而得名。据说,自城隍庙建成以后,附近即有人定居, 叫做“城隍庙前”,民国年间改称“自由街”,“文革”时称“红旗巷”,地名普查时正式恢复“城隍庙街”的名称。
柳琴剧团的 50 年变迁
明清时期,城隍庙街是进城的重要通道。街北不远处就是北城门。进城以后,人们普遍习惯走城隍庙街,然后再由颜巷口街进入城中心。因此,城隍庙街自古商业就十分发达,沿街商铺林立。正月十五逢庙会的时候,玩杂耍的、唱戏的、城里城外做买卖的聚集在一起,整个城隍庙街简直沸腾起来。
城隍庙街的最西边同沂蒙路相连,解放前这里都是民房。上世纪50年代,这里建起了三粮站,在那个凭粮本买粮的年代,买粮的拥挤与热闹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向东走路北便到了龙神祠,早年毁于战乱,解放以后,这里也经历了几次变迁,开始是烟酒糖茶专卖处在此办公,后来有马戏团也住了好几年。马戏团搬走以后,1958年10月成立了山东省电影发行公司临沂发行站,第二年,改为临沂专署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79年柳琴剧团在这里安家落户。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根据老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柳琴戏的名称,是1954年参加华东区观摩演出大会时,因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为柳叶琴,故被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声腔音乐主要源自曾在临沂地区广泛流行的“肘鼓子”、柳子戏、花鼓和民鼓小调。生活气息浓厚,声腔风格独特,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旧社会,柳琴艺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备受当权者歧视,他们大多是走街串巷,赶集撂地摊,居无定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各地流散的艺人集中起来建立专业剧团。
1953年,临沂专署文教科派人到郯城红花埠招聘了15名艺人,并从江苏新沂县聘请张金兰、邵瑞武夫妇来临沂结班演出。9月将专区京剧团,分成京剧和柳琴两个演出队。
柳琴戏演出深受临沂老百姓的欢迎,1955年在考棚街南面建了一座新新影剧院。影剧院的条件十分简陋,为木条凳露天影院,后来才加盖了草顶。柳琴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上演,却场场爆满。有时一出戏要演上几个月才行。据剧团的一位老艺人回忆,当时有一些戏迷家住得很远,为了能听戏,自己带着瓜干煎饼赶来,一听就是几天才不情愿地回去。
剧团还经常深入农村、工厂、部队机关、学校演出,足迹踏遍沂蒙山区。挖掘整理创作了《三击掌》、《丝鸾记》、《父子结拜》、《沂河西岸》、《红云岗》等100多部传统戏和现代戏,涌现了像张金兰、李春生、邵瑞武、尹桂霞、徐宝琴等一大批著名演员。
他们应该是临沂柳琴剧团辉煌历程的见证者,作为表演艺术家,不仅是在表演功夫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朴实无华的艺术品德也为大家津津乐道。柳琴剧团的负责人讲述了张金兰等艺人去青岛演出的一次有趣经历。
当时去青岛演出,张金兰老师由于孩子很小,是带着孩子一同去的。青岛方面专门派了专车去火车站迎接他们。低调的张金兰衣着非常朴素,而且还带着孩子,在熙攘的人群中并不出众。负责来接他们的人员,等到人群散了也没有找到张金兰一行。他们只好沮丧地回去,没想到张金兰他们步行早已经到达了。
虽然这件事被当成一件趣事来讲,可这些老艺人们朴素、低调的生活态度,却让我们肃然起敬。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戏曲艺术开始走入低谷,柳琴戏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临沂柳琴剧团转眼50个年头了,现在他们主要是利用农闲的时候,到农村去演出。剧团的负责人说,虽然现在剧团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同相关的艺术团体、 企业合作,一定要把剧团发展下去。
临沂城解放时,在城隍庙开庆祝大会。
临沂第三实验小学的百年春秋
从柳琴剧团再向东便到了城隍庙,现在这里已经盖起了一栋栋的住宅楼。城隍庙解放的时候还保存得很好,1945年临沂城解放,居民还聚集在城隍庙召开庆祝大会。解放以后,城隍庙曾作为农业展览馆向人们展示农业大发展的累累硕果。后来城隍庙在“文革”时期被破坏。城隍庙的对面有一座戏台,平时祭祀或聚会总是请戏班在此唱几天大戏。戏台南面是延庆庵,今天的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就坐落在此。
成立于1903年的临沂第三实验小学今年迎来了它的百年诞辰。它成立于清末罢科举、设学校之风盛行的时期,时称兰山县立高等小学堂,校址在城内赵宅。学校绿树浓荫,校舍古朴庄重。但是由于当时清王朝腐败丛生,摇摇欲坠,不久学校便移至琅玡书院。1919年,三小将学校迁至城隍庙南,至今未改。建校一百年来,第三实验小学的名称,改了有十几次之多,到了1982年才正式定名为: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在抗日战争时期,三小的师生曾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1938年临沂沦陷以后,学校易名为临沂县立沂州模范小学,师生秘密地进行抗日救国运动。时任山东省团委书记的李克瑜同志到学校任教,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4年,李克瑜不幸被日本宪兵队长高桥逮捕,不久便壮烈牺牲。在这艰苦的岁月里,他们用鲜血谱写了三小光辉的历史。
走过百年历程的三小,培养了大批的杰出人才。从为了我们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牺牲的李克瑜、孙善师,到曾任临沂市政协主席的张洪涛、曾任副市长的慕增利,无不是从三小走出来的。
现住在三小附近的赵杰老人也是从这里毕业的,他十分清楚地记得当年他上小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家住十几里路,甚至几十里的都有。他有个现在住在郯城县的亲戚,这么远把孩子送来三小上学,由于离家太远,就把孩子寄宿在自己家里。
八宝豆豉的酱香飘万里
八宝豆豉是临沂最著名的特产之一了,它作为一种下饭的佐菜,十分受欢迎,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明代的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 中提到:豆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临沂的豆豉所用的正是黑豆。关于临沂豆豉的由来,相传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沂州府的垛庄有一位智慧过人的老妈妈,她在生活实践中用大黑豆、茄子、香油做主要原料,研制出了美味的酱菜,取名豆豉。后来这种制作方法流传了下来,传到了临沂城里。
制作豆豉,先要将筛选出的大黑豆,加水煮到7、8成熟。捞出放在席子上凉去浮水,再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发酵。这是制作豆豉的主料,用来提升味道的副料,像茄子、鲜姜、杏仁米也要经过特殊处理。最后封坛的时候,把配制好的各种料子装进坛子,用16层桑皮纸,涂上猪血料,封住坛口,用细绳扎紧。待血纸晾干后,再在坛上扣一个碗,用石灰、麦糠、黄土合成泥将坛头封严。封坛后的豆豉,还要在阳光下晾晒自然发酵。
豆豉独特的风味很快便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但是由于豆豉的加工程序十分复杂,酿造期长达十几个月。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因此豆豉成了大家串门子、走亲戚的珍贵礼物。
赵杰老人记得,父母走亲戚的时候,经常会买上一小篓豆豉。装豆豉的小篓是用藤条编制的,口小肚圆。里面用浸过猪血的桑皮纸包裹。一小篓豆豉也就是一斤左右,放在精致的小篓里,很有档次,就像现在商店里包装精美的商品一样。
临沂的豆豉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临沂的特色食品。移居外地的临沂人或者来临沂出差的人,都不忘带点回去。
走在这条短短的街道上,百年的历史带走了象征着一方平安的城隍。斗转星移,那些或美丽或朴实的故事,正如豆豉的清冽芬芳,历久弥香,令人难忘。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