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绍兴尧舜禹遗迹图的编制与文化探源:杭州市道教

admin    2022-11-24    191

点击蓝字 关注杭州市道教我们

邱志荣 张卫东 戴秀丽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所谓‘禹迹’,是根据史料中有关大禹治水及其他活动足迹传说的记载,至今留存的有关大禹的祭祀活动、纪念建筑设施、地物表征、碑刻题刻、地名遗存物等不可移动的自然、历史物质遗存、遗址、遗迹杭州市道教。”“特别重要的可移动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作为其依附的不可移动禹迹物项的构成,收录入图。”据此,尧舜禹遗迹图的实质均为“文化遗迹图”,概念基本相同。

展开全文

图丨尧舜禹汉画像刻石

绍兴是大禹治水毕功之地和大禹陵所在地,一直致力于大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杭州市道教。自2018年起先后发布了《绍兴禹迹图》《浙江禹迹图》《绍兴禹迹标识导读》《绍兴舜迹简图》《禹迹图编制导则》《中国禹迹图》《浙江尧舜遗迹图》等,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特点,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以上尧舜禹遗迹图的编制,不仅是资料的集聚,更具有多学科文化的研究价值杭州市道教

一、编制过程

(一)禹迹图

1.《绍兴禹迹图》

2018年4月16日下午,绍兴举行浙江绍兴2018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和第34届兰亭书法节新闻发布会,发布了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联合编制的《绍兴禹迹图》杭州市道教。此图共有禹迹127处。这是我国第一张以市为单位的,完备、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迹的区域性分布图。发布后,在我国传播广泛,学术界反响良好,并交流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2.《浙江禹迹图》

2019年4月,在绍兴“201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前夕,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水利局联合主办编制的《浙江禹迹图》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于4月2日上午,由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在浙江省政府新闻发布平台发布杭州市道教。该图按全省11个地市、八大水系地貌单元划分标注禹迹位置,由正图、考释、附录三部分组成。共收录“浙江禹迹”209处,“防风遗址”4处,“越地舜迹”37处,“浙江大禹同时代新石器文化遗址”30处等内容。这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位的,规范、系统编录大禹文化遗迹的区域性分布图。 本图审图号为:ZS〔2022〕33号。

3.《中国禹迹图》

2022年4月19日,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办编辑的《中国禹迹图》在2022年祭禹前夕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织在绍兴图书馆正式发布杭州市道教。此图集近五年的系统研究成果,依据《禹迹图编制导则》规范,在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加油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编制完成。图由正图、前言、表格、照片、资料汇编等五部分组成;共精选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3个禹迹点,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个;又分11个流域;分不可移动文物308处,可移动文物13件,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处。禹迹图例标注14类基本按《浙江禹迹图》,以及《中国文物地图集》确定。这是我国第一张从先秦以来大禹文化记载、传播、考证与发展的视角而绘制的禹迹历史汇总地图,也是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大禹文化的又一重要创新。本图审图号为:GS浙〔2022〕1号。

(二)尧舜遗迹图

1.《绍兴舜迹简图》

2021年10月29日上午,《绍兴舜迹简图》在绍兴王坛“2021年虞舜文化旅游节”上正式发布杭州市道教。本图根据绍兴历史上有关大舜文化的记载、民间传说,结合现场调查,综合整理,于2021年10月编制而成。共有舜迹28处。

2.《浙江尧舜遗迹图》

2022年10月22日,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柯桥区王坛镇绍兴舜王庙会上,发布了与绍兴市鉴湖研究会共同编制的《浙江尧舜遗迹图》,审图号浙S〔2022〕41号杭州市道教。这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位发布的尧舜文化遗迹地图,共精选尧迹16处,舜迹103处,总119处。图由前言、正图、照片、表格等部分组成。此图发布标志着绍兴在尧舜禹文化研究,五千年中华文明史进程探索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浙江尧舜禹遗迹主要分布

范围和特点

(一)浙江禹迹分布

1.《绍兴禹迹图》禹迹分布

其中陵、庙、祠类 21处,地名类22 处,山、湖自然实体类25处,碑刻、摩崖、雕塑类59处,共127处杭州市道教。2021年6月—7月,由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承办,在《绍兴禹迹图》中选择64个禹迹点,开展了绍兴禹迹标识牌制作和安装。其中越城区18个,柯桥区20个,上虞区7个,嵊州市7个,新昌县10个,诸暨市2个。按类型可分为:祭祀类23处,包括陵、庙、祠、寺、殿、像等类型;山体类20处,包括山、峰、穴、岩、石、台等类型;水体类13处,其中包括江、河、湖、溪、浦、塘、桥、井等类型;地名类6处,包括县、乡、村、坊等类型;歌舞类2处。

图丨稽山何巍巍(戴秀丽 摄)

2.《浙江禹迹图》禹迹分布

其中杭州12处,宁波13处,温州2处,绍兴59处,湖州12处,嘉兴1处,金华28处,衢州5处,台州36处,丽水37处,舟山4处杭州市道教。按内容分,自然实体类46处,祭祀类119处,人工建筑12处,歌舞类2处,地名类30处。

3.范围和特点

从以上分布可知浙江禹迹点主要集中在绍兴,绍兴又主要以绍兴古城为中心,集中在今越城区和柯桥区,位置多在靠近会稽山麓、水网或沿海岸线一带杭州市道教

(二)浙江尧舜遗迹分布

1.《绍兴舜迹简图》舜迹分布

其中柯桥3处,上虞14处,嵊州3处,萧山3处,余姚5处杭州市道教

2.《浙江尧舜遗迹图》尧迹、

舜迹分布

尧迹:杭州市2处,宁波市3处,温州市1处,绍兴市6处,湖州市4处杭州市道教

舜迹:杭州市7处,宁波市19处,温州市1处,绍兴市61处,湖州市3处,嘉兴市1处,金华市6处,衢州市1处,丽水市3处,舟山市1处杭州市道教。主要类别有寺庙、地名、山川、井、田、祭舞、雕塑等。

3.范围和特点

据上可知浙江舜迹主要集中在绍兴市及周边,其中上虞区34处,柯桥区18处,嵊州市8处,宁波的余姚市16处杭州市道教。地理位置多在会稽山东南部和曹娥江以东区域。

相对而言,浙江的尧迹并不多杭州市道教。《浙江尧舜遗迹图》收录的16处较为分散,数量上以绍兴市柯桥、上虞两区为多,地域上多与舜迹相连,形式上又多为地名和纪念、祭祀地。

三、遗迹图编制的进一步文化探源

绍兴编制尧舜禹遗迹图的核心目的:一是对尧舜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梳理;二是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厘清来龙去脉,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三是加强尧舜禹文化遗迹的保护,促进文旅融合杭州市道教

(一)越地的尧舜禹文化遗迹多和

治水关联

舜禹故迹及治水活动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杭州市道教。《方舆胜览》卷四:“古迹尧市(在长兴县。尧时洪水,於此山作市。)”。《水经注·渐江水》中在关于舜与“百官桥”之记述之后,又记“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究其原因,应与舜禹在同一时期共同治平洪水有关。这从《史记·夏本纪第二》中也得到了反映:“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于是尧先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于是治水获得成功。

因此而论,尧舜禹治水在同一时期,即“舜禹之时,鸿水未治,尧传於舜,舜受为帝,与禹分部行治鸿水”杭州市道教。尧更重决策,禹更重实践,而舜介于两者之间。尧舜禹文化在早期又主要随着道教的传播走到了全国各地。道家推崇的三官大帝(三元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其中非常流行的一说即“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三官的职责就是赐福、赦罪、解厄,与尧舜禹的人格魅力、特征形象十分贴合。此外还有“舜南治水,死於苍梧;禹东治水,死於会稽”之说。(东汉《论衡》)这个传说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舜禹二帝的深切怀念之情,也是认为舜禹共同治水,关系尤其密不可分的反映。

图丨 温州苍南三官庙(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

(二)从海侵海退过程看尧舜禹文化的传播

1.海侵海退对越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浙东原本是“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之地,水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治水活动对这里的文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杭州市道教

“古地理学”研究表明,从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自然界地理环境经历了星轮虫、假轮虫和卷转虫三次沧海桑田的剧烈变迁杭州市道教。其中星轮虫海侵发生于距今10万年以前,海退则在7万年以前,这次海侵就全球来说,留存下来的地貌标志已经很少了。

假轮虫海侵杭州市道教。发生于距今4万多年以前,海退则始于距今约2.5万年以前。这次海退是全球性的,中国东部海岸后退约600公里,东海中的最后一道贝壳堤位于东海大陆架-155米,14C测年为14780±700年前。到了2.3万年前,东海岸后退到-136米的位置上,即在今舟山群岛以东约360公里的海域中,不仅今舟山群岛全处内陆,形成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以东一条东北-西南的弧形丘陵带,在这丘陵带以东还有大片内陆。钱塘江河口约在今河口以外300公里,现在的杭州湾及宁绍平原支流不受潮汐的影响。

卷转虫海侵杭州市道教。从全新世之初就开始掀起,距今1.2万年前后,海岸到达现水深-110米的位置上。距今1.1万年前后,上升到-60米的位置。在距今8000年前,海面上升到-5米的位置,舟山丘陵早已和大陆分离成为群岛。而到7000~6000年前,这次海侵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侵,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成为一片浅海。卷转虫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到达高峰后,海面稳定一个时期,随后发生海退。这其中海侵、海退或又几度发生。

图丨钱塘江两岸7000年前的海陆分布图

(录自《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

卷转虫海侵的全盛期(距今约7000~6000年)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浅海,越部族的活动中心退到了会稽-四明山区杭州市道教。《吴越春秋》记载当时“人民山居”。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岸线已后退到了柯桥-绍兴-上虞-余姚-句章-镇海一线。于是越部族开始有居民从会稽山、四明山内地逐年北移,加快对一些咸潮影响较小的山麓冲积扇地带进行不断扩大的垦殖。此外,平原上多有高度在20~100米左右的山丘,这便为越部族聚落发展和生产范围都不断向平原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可海侵过后的宁绍平原仍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因之越部族的中心活动区域仍主要是迁徙农业和狩猎业,即《吴越春秋》卷六所称:“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 东汉《论衡》转引《传》《书》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田。”据云南农业大学研究,“象耕鸟耘”并非神话,而是热带泥沼发育地区特有的比较原始的农业耕作现象。这种现象在舜禹文化的传播中如影随形,有舜迹必有象田,有禹迹常有鸟田。由此看来,舜禹文化在浙东平原能得以生根发芽、弘扬光大,或许与“东南地卑,万流所凑,涛湖泛决”的自然地理条件有一定关联。

2.对舜禹文化遗迹分布影响的探究

如果按照海侵海退的发展过程看,舜的活动多在山区,是海水尚未退去的环境,因此活动之地多在会稽山东南部杭州市道教

而到大禹时期,经过十三年艰苦卓绝的劳作,地平天成,治水获得成功,会稽禹迹已多在山麓和平原中心一带杭州市道教

3.王十朋《会稽三赋》图的分析

以上观点从宋·王十朋《会稽三赋》图中也可得到舜禹文化遗存分布的实证杭州市道教

图丨南宋绍兴府图中舜禹文化遗存

(录自宋王十朋《会稽三赋》)

其中舜迹有虞山、余姚、百官、舜井、舜庙、舜江、姚丘、历山、湘湖等杭州市道教

禹迹有会稽山、宛委山、阳明洞、禹庙、涂山、窆石、了溪、夏盖山、夏盖湖等杭州市道教

图中内容之丰富,遗存之多,可谓越地第一张“舜禹遗迹图”杭州市道教

(三)“禹先起”之说的印证

1.考古与环境的分析

关于大禹是否来越治水杭州市道教,并留下工程实绩,尚无确实的考古证实,可至少以下几点可以明确:

第一,4000年前宁绍平原是海侵过后的一片浅海或沼泽之地,在当时的生产力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人类不可能有能力较大范围地改造这一自然环境杭州市道教

第二,考古发现的钱塘江流域的文化遗址,尤其是良渚文化尚无法与同一时期传说的大禹治水产生融合与互证杭州市道教

第三,有记载和现代考证研究发现越部族大规模开发山会平原,兴修水利始于约2500年前的越王勾践时,此前越部族活动中心主要在会稽丘陵杭州市道教

第四,促成宁绍平原由浅海变为咸潮直薄的沼泽之地,并逐渐具备开发条件的根本原因是第四纪的自然循环,即气候由暖变冷,形成海平面下降出现海退所致杭州市道教。此为自然界的演变,非人类活动。

第五,同一时期在中国广西产生了“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在西方诞生了“诺亚造方舟”神话杭州市道教

以上分析产生两种可能:

一是当越民族在会稽山上俯视以往这片茫茫大海,曾使他们望而生畏的水环境,逐渐变为沼泽地,生存环境有所改变时,他们必然会难以理解,思索是何种早就期盼的神力造成了这一改变杭州市道教。由于人们无法解释海退的自然现象,必然会将此变迁归属为大禹治水,地平天成。

二是如果大禹当时未曾来过会稽,而是神话传说,文化的流传和丰富,民族统一和地位的要求,大禹治水的文明足迹也会同到过中国其他地区一样,到了古越,并在古越得到弘扬光大杭州市道教

2.古文献记载的分析

如果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越地的舜禹文化,可以从文献的记载中发现,禹文化的传播到越是先于舜的杭州市道教

大禹在越治水的历史传说在古代普遍流传,见之于众多的史籍文献,如《竹书纪年·夏后记》:“(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杭州市道教。”《史记·孔子世家》亦记:“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此外司马迁在年轻时,曾经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他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来到越地,“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对大禹来越治水,当以战国人的著述,东汉人袁康、吴平加以辑录增删的《越绝书》记载为详,此书记大禹曾两次来越,并葬于会稽山:“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杭州市道教。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见耆老,纳诗书,审铨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

而关于舜的记载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是《水经注·渐江水》:“《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杭州市道教。”此便为上虞“百官”地名之来历,亦为曹娥江古名“舜江”的由来。

唐代《史记·夏本纪·正义》:“又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杭州市道教。舜姚姓,故云余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故县。《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3.祭祀寺庙的证明

除以上文献记载外,还可从寺庙祭祀活动中得到印证杭州市道教

禹宗庙杭州市道教。《越绝书》卷八载:“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说明当时在越国大小城内已建有大禹庙。这是有记载的越人对大禹最早和最有权威的祭祀标志地,体现了越人对大禹的崇拜和敬诚之心。这一禹迹定点在绍兴城飞来山(塔山)北侧。

越地的大舜庙杭州市道教。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是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的面朝虞山舜水的舜帝庙。陆游有《舜庙怀古》诗:“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民国10年(1921),此舜帝庙又经多次重修扩建,气势雄伟,名播江南。

由上可见,越地之禹迹先起,舜迹相对较迟杭州市道教

(四)尧舜禹文化是越文化的源头文化

1.大舜德为先、重教化、忍让的精神

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杭州市道教。舜具有伟大的思想道德和教化能力,他胸怀大志,以大局为重,具有超人的忍耐性和意志力。面对来自家庭迫害和社会的种种困境,依靠道德感化、智慧化解,逢凶化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关于舜的记载: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杭州市道教。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又: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杭州市道教。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图丨绍兴市上虞区舜耕公园舜耕群雕

(戴秀丽 摄)

终于,“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成就了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大业杭州市道教

2.大禹献身、求实、坚韧不拔的

精神

大禹是华夏族治水英雄和立国之祖,被尊为“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杭州市道教。大禹治水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尧之时,洪水滔天,天下受灾杭州市道教。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大禹之父鲧受命于洪水滔天之际,“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鲧之治水不可谓不尽力,而真实的原因是这场历史时期的特大洪水,是卷转虫海侵引起的沧海变幻的自然现象,非人力所可抗拒。鲧被杀当然是禹家族的耻辱,大禹被舜推举治水既是对禹的肯定,又是对禹能力的考验,充满着政治风险。禹的伟大之处是不计个人的恩仇,而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肩负起了治水的重任。禹牢记鲧治水失败教训,“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他集中精力,认真谋划,遍行高山大川,历尽千难万险,终获治水成功。

大禹治水成功的过程,也同时是传说中禹统一各部族建立夏王朝的过程,治水是和建立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杭州市道教。这从禹和舜及皋陶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与益予众庶稻鲜食。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史记·五帝本纪》在记舜在对22位大臣的考核和论功时也评说:“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可见禹治水是和部族归顺、国家统一结合在一起的。

正是大禹这种以民族利益为重、绝对忠诚国家的思想,任劳任怨、万难不屈的意志,才使大禹治水传说具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和成功的基础杭州市道教

3.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与传承

越王勾践在被吴国全面战败的形势下,以卧薪尝胆的胆剑精神,反败为胜,其实就是传承了舜禹的以全局为重、坚韧不拔的思想和精神,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升华杭州市道教

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会稽,吴王追而围之”杭州市道教。勾践曾准备拼死一战,“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然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勾践在国之将亡时,以一种卓越的忍受能力决定与大夫文种行成于吴,膝行顿首对吴王曰:“君王亡臣句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句践请为臣,妻为妾。’”战必败,败必亡国;入吴为臣也不一定能够返国雪耻,存在重大风险。在这种历史重要转折期,勾践若无超凡能力和雄才大略,是不可能作出此决策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载:“越王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更有甚之,“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受辱三年,取得吴王信任归国。《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又载:“越王念复吴仇,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於户,出入尝之,不绝於口,中夜潜泣,泣而复啸。”此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此便为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和“胆剑精神”。

图丨《卧薪尝胆》砖刻

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反败为胜,灭亡吴国杭州市道教。不可复仇雪耻,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彩重笔,因此更彰其名。再看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於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此不作其他评论,就失败后的心态和承受能力而言,夫差不如勾践。

4.尧舜禹文化在越地的认同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有“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之说杭州市道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

勾践二十七年(前470),勾践在临终前对太子兴夷说,“吾自禹之后”,明确了其家族是大禹的后代杭州市道教。这或许是勾践临终前的政治遗言,全面接受了尧舜禹先进的思想文化,也因此奠定了尧舜禹文化在越地的基石。

“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则是越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杭州市道教。毛泽东诗“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是对胆剑精神高度的概括和评价。

时至当今,胆剑精神已概括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杭州市道教。”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图丨《卧薪尝胆》画像

照片除署名者外 由绍兴市鉴湖研究会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审核:壹之

总期:652期

本文链接:https://35gh.com/post/%E7%BB%8D%E5%85%B4%E5%B0%A7%E8%88%9C%E7%A6%B9%E9%81%97%E8%BF%B9%E5%9B%BE%E7%9A%84%E7%BC%96%E5%88%B6%E4%B8%8E%E6%96%87%E5%8C%96%E6%8E%A2%E6%BA%90%3A%E6%9D%AD%E5%B7%9E%E5%B8%82%E9%81%93%E6%95%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