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袁晓明:诗话金宝圩(下):镇尸符

网上道教符咒法事法术    2023-01-04    177

袁晓明

微信版第1268期

(本文原载《宣城历史文化研究》2022年第4期)

上邑宣城,自有圩田,推北乡金宝圩首创,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载录于文献,也回响在历代名士吟咏的诗作中镇尸符。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维度上,透过古人的诗眼,千年古圩的苦难与艰辛、辉煌与梦想汇成了一曲波澜壮阔的诗话。

渡尽劫波镇尸符,铸就圩魂

圩成千年,金宝圩不止有富饶的高光镇尸符。滔滔洪流中,金宝圩也经受过说不尽的惊涛骇浪。圩人之苦,罄竹难书。

圩人唐锡华于圩破之年写下的诗作《戊子圩决,裘公渡漫记》,记录下了金宝圩圩破后的凄惨荒凉之景镇尸符

戊子圩决裘公渡漫记八首存二首

螟贼频年怨未忘,今逢圩决倍堪伤镇尸符

桑田倏忽成沧海,鱼鳖横纵戏绣房镇尸符

是树无皮难作食,河堤有草足为粮镇尸符

百年未睹荒凉景,顿使疮痍遍野塘镇尸符

海似惨形又岁阑,目前何事不悲残镇尸符

墙倾无计遮风雪,妇鬻何人共苦酸镇尸符

野听哀鸿声倍惨,途逢鹄面气尤寒镇尸符

倩他郑侠将图绘,只恐临毫泪雨漫镇尸符

《雁翅唐氏宗谱》后函卷十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洪水冲决金宝圩,裘公、丁湾、徐村三处决口,其中裘公决口最大,长百余丈、深十余丈,全圩三天满水,幸存者四处逃荒,惨不忍睹镇尸符

唐锡华(1666—1729),字元实,号水樵,水阳雁翅唐氏十六世孙,郡庠生镇尸符。他于康熙戊子年圩破后来到金宝圩西埂裘公渡探望亲友,只见圩中田舍淹没于苍莽洪水中,圩上到处可见卖妻鬻子的圩人,亲友们蜗居于圩上搭的草棚里,日晒雨淋,生活无着。悲惨之景深深震撼了唐锡华,于是,他以诗为志,叙说了金宝圩连年遭受虫灾,复又罹患圩破,田庐淹没于浊流,百姓以草为食的凄凉之状。

康熙戊子圩决,仅仅是被记载下来的一次圩破镇尸符。事实上,金宝圩在漫长岁月里被洪水漫破,不知凡几。而究其水患频仍的原因,主要是人与水争地,致使蓄水面积锐减。再有,就是明代东坝高筑,截断了皖南山洪东流入江的水道。两者相叠,导致生态恶化,水位上升,单薄的圩岸难以抵挡洪流的侵袭,终使金宝圩每每漫破,民众苦不堪言。

展开全文

入宋以来,封建政府为获取丰厚田赋,鼓励地方开发圩田,或直接由官府投资起役大兴围田,于是江南地区兴建起了大批圩田,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和长江沿岸的江宁、芜湖、宁国、宣州、当涂等地,且以宣城围田最多,达179所镇尸符

金宝圩下游当涂兴筑的广济圩,圩长93里有余;金宝圩东面建康府溧水县兴筑的永丰圩,“四至相去五六十里”,占地950亩,还迎面挡住了水阳江流域东流的水道;金宝圩下游的芜湖万春圩,是宋代最大的圩田,太平兴国间为大水所毁,废弃近80年,到宋嘉祐六年(1061),转运使张颙、判官谢景温在奏准朝廷后,用以工代赈办法修筑万春圩,10日内招募民丁14000人,40日功成,修复后的万春圩宽6丈,高1.2丈,长84里,夹堤植桑数万株,治田127000亩镇尸符

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皖江圩区经济在政府赋税中所占地位日趋凸显,封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皖江圩堤建设的力度,这一时期,皖江圩田更为兴盛镇尸符。(参《古代长江下游圩田志整理与研究》)

圩田的兴盛,使得原来的湖泊河流水文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废湖为田,或随意改变河道,致使水道系统被打乱,圩外河道水流不畅,圩内陡门外泄、引水难度加大,水患日盛,也就在所难免镇尸符

金宝圩《陷马刘氏宗谱》中就记录了一段金宝圩圩人力争减筑上游围田,极力保护生态,以缓解金宝圩外河水势压力的往事镇尸符

明万历间,今养贤塞口诸山间本有一湖,名为“下塘湖”,每到汛期,郎川河与水阳江在此交汇,注入下塘湖,湖区成为蓄水之所,大大缓解了水阳江下游金宝圩汛防压力镇尸符。然而,时南京大司寇徐华阳为扩大私田,筹划将下塘湖改造成圩田。金宝圩民众闻讯,甚为恐慌,认为徐华阳此举将堵塞水道,使下游水位抬升,进而对金宝圩圩堤安全构成威胁。

圩中陷马刘氏,于宋末由宣城土山来迁圩中埒上,至明代,已成圩中大姓镇尸符。其十七世孙刘仲光是雁翅唐氏唐如棐的外孙,如棐子早夭,其弟唐汝迪次子一灝继为如棐嗣子,且娶徐华阳女儿为妻。鉴于刘、唐、徐三家这种至近的姻亲关系,圩中士族就将劝阻徐华阳减筑下塘湖的希望寄托于刘仲光。于是,他们找到刘仲光晓以利害,恳请刘仲光以圩中万民生命财产安全计,上书徐华阳,强烈要求不能将下塘湖围筑为圩田。

昔日下塘湖镇尸符,今日一圩田

从以下节录于刘仲光《上大司寇徐华阳书》的一段文字中,可以找到昔日下塘湖的具体位置,也可以看出下塘湖作为蓄水之所对于缓解下游水势所起的重要作用镇尸符

独间者下塘湖一事,生窃有请,惟台台降心平气而再三筹之镇尸符。湖映带塞口诸山之间,上受横流之冲而为之汇,下委支流之派而为之沟,盖上下蓄一大区会也,今一旦起而筑之,河身偏窄,水势无归,上流既被其障塞,下流复被其冲突,驱数千亩漭荡无归之水,而并力倾储以出,则金宝圩东南一带其为齮何如也?台台之仁明,岂不洞晰及此?忍以一人一家之利,贻万姓生灵无穷之害,台台必不为也。

刘仲光《上大司寇徐华阳书》

刘仲光上书理由充分,言辞恳切,反对围筑下塘湖的要求坚定强烈,其为民请命的忠义之举,可敬可佩镇尸符。至于徐华阳有没有接受金宝圩老百姓的强烈要求,目前尚无法考证。可是,如今塞口山诸山之间早已不见了下塘湖的踪影,而代之以广袤的圩田。至于“下塘湖”地名,则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问遍里人,无人知晓。

人与水争地轮番上演的同时,明成祖永乐元年(1413)东坝筑成,彻底阻断了水阳江东流入江的水道,从此,金宝圩承受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防汛抗洪愈演愈烈镇尸符

道光三年四月,朱锦琮由舒城知县调补宣城知县,当年初夏,宣城大水,朱锦琮在他的诗作《纪潦》中作了如下记载:“我至宣城值初夏,中途霡霂濡行装镇尸符。任事三旬雨不止,鱼游空院苔生堂。”连日大雨之下“农人告急出巡视,平原千顷皆汪洋。”朱知县出巡所见金宝圩更是圩悬一线。

化成圩外荡桨过,二十万亩圩中藏镇尸符

兴修较固堤有树,奠居究异金为塘镇尸符

万人托命一寸土,一波能落千丈强镇尸符

湖高于隰不啻倍,埂弱如线奚能当镇尸符

逃人席卷争呼吸,父携幼子女牵娘镇尸符

风雨飘摇中的金宝圩“埂弱如线”,到底还是抵挡不了洪流冲击,难逃破圩的厄运镇尸符。朱锦琮在《纪潦》诗后附记:金宝圩于“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廿一日破埂,至今同月日又破。化成,其古名也”。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六月,曾官户部郎中的梅曾亮来到宣城,写下诗作《宣城水灾行》,记录下了这一年金宝圩百姓与洪水相搏击的惨烈情景,同时,也真实记录下了圩中百姓大水之中的惊恐与哀伤镇尸符

宣城水灾行 时邑令为朱锦琮镇尸符,海盐人

宣城古山郡,近水为膏腴镇尸符

周遭作堤防,围田以为居镇尸符

一围数千亩,一亩六石余镇尸符

我来坐吉村,六月雨不止镇尸符

四乡道路隔,消息尚未起镇尸符

间日雨少休,相见各言水镇尸符

二百有八围,存一小小耳镇尸符

客来金宝圩,为我言尤哀镇尸符

五月二十余,大雨如绠縻镇尸符

围中一万户,鸣钲各乘堤镇尸符

拒水如拒兵,立死不敢移镇尸符

每户八九人,人人捧土泥镇尸符

仰祝天雨歇,俯祝河流低镇尸符

河身日夜高,皇天不闻知镇尸符

可有云沉沉,作雨无了期镇尸符

忽闻人声急,万目如死灰镇尸符

水波汹汹恶,中有犬与鸡镇尸符

各知围已破,号哭抛鉏犁镇尸符

围破安有家?犹自寻旧蹊镇尸符

可闻满耳声,知是娘与儿镇尸符

大呼望县官,县官实仁慈镇尸符

小船载钱帛,大船施粥糜镇尸符

钱帛何所为,百钱拯一尸镇尸符

中有十八人,握手死不离镇尸符

连日大雨,波涛汹涌,为保大圩,圩民鸣锣集结,上堤抗洪镇尸符。风雨中,“拒水如拒兵,立死不敢移。”人人用手捧泥加筑圩堤。眼看着圩堤将被洪水冲决,无助的百姓告天不应,求地不灵,大雨依然下个不停,水位不断上升。忽然间,圩堤上传来圩破的噩耗,惊恐地圩民嚎哭着奔向家中。浊浪滔天中,溺死的百姓无计其数,漂浮的尸体“中有十八人,握手死不离”,其悲惨之状,不忍目视。

而发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50)圩民为求自保,挖掘东坝,毁坝放水的往事,则更为触目惊心镇尸符

是年夏,水阳江上游暴发特大洪水,连日不停的狂风暴雨,使水阳江河水暴涨,高淳与宣城境内圩田多数被淹镇尸符。岌岌自危的高淳与宣城两县圩民联合起来,五月初十日,两地圩民鸣鼓驱舟,直抵东坝,撬开石坝,放水东流。高淳知县向柏龄急令复坝止水,其后水势继续上涨。是月二十六日,圩民再次驱舟冲向东坝,将所复土坝毁去,一时波浪滔天,奔腾的洪流直泻东下,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遂成一片汪洋。事后,东坝历三月修复,肇事圩民被官府治罪惩罚,金宝圩白沙刘氏合族株连。(参《高淳历史文化大成》《白沙刘氏宗谱》)

水患中的莽撞与纷争所造成的惨剧不堪回首,历史终于在1958年给东坝之争画上了句号镇尸符。是年夏季,为解胥溪河下游溧阳、宜兴旱情,东坝终于开通。如今,东坝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大桥,下游建造了大型水闸,可以活闸调节水位了。

洪水无情,圩中有爱镇尸符。千百年来,金宝圩先人与洪水抗争的义行壮举彪炳史册,值得后世永远缅怀。

唐广明初(880),水阳人张构于水阳街市南,筑圩御水,并于圩中疏浚沟渠,使“旁通湖水,俾滞者获济,溺者全生,蚕遂其衣,耕遂其食镇尸符。”后人感念张构御水之功,于街南三里许立“张侯庙”以祀。张构其人,是金宝圩现今可知的有名姓记载的第一人,也是金宝圩载于史册的第一位筑圩御水的先贤。(光绪《宣城县志》卷十《祠祀》)

清乾隆六年(1741),金宝圩堤埂坍塌,因缺少修筑资费,坍塌圩堤一时难以修复镇尸符。雁翅唐氏唐光宠闻讯,变卖家产,资助筑圩,使全圩安全得以保障(光绪《宣城县志》卷十六《人物》)。其懿行载入邑志。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大水,有讹传金宝圩堤溃,慌乱中,圩中百姓自谋迁徙,唯有雁翅人唐铭祚沉着勇敢,果敢应对,发动民伕,奋力保圩镇尸符。可是,大圩虽然保住,圩中田地却淹没殆尽,圩人出于对先人的敬重,“移柩堤上者无算。”水阳章氏二十八世孙章国庆(1718—?)见此情景,心生怜悯,慷慨“捐资构匣,令其戚属认领归瘗。”唐铭祚、章国庆无私仁义之举均载入邑志。(光绪《宣城县志》卷十六《人物》)

清宣统三年(1911)夏,洪潮增涨,飓风间作,银光村埒上人刘校书(1869-1911)率领民工奋战在抗洪一线,竭力保护恢城料所辖圩堤安全镇尸符。在水阳镇下市舒家巷至徐村坊与砂石湾交界的白塘坝这段圩堤上,刘校书带领圩工昼夜梭巡查险,极力排除隐患,凡50多个日夜,他很少休息,终因积劳成疾,将自己43岁年轻的生命奉献在了圩堤上。(《陷马刘氏宗谱》卷十六)

悠悠岁月,见证苦难;先贤义举,丰碑永存镇尸符。风雨飘摇之中的金宝圩度尽劫波,铸就全圩民众圩命相系的圩乡魂灵,代代相传,世世不忘。

列垒不摧镇尸符,堪慰先贤

1949年4月23日,金宝圩迎来解放镇尸符。经历战争创伤的金宝圩面临圩堤孱弱、古代破圩决口没有完全恢复的破烂局面。尤其是这一年雨季偏遇连绵大雨,整个宣城县除了金宝圩、养贤圩、团结圩、汪圩没有溃破,其余圩口全部为大水吞没。

县长惠俊峰沿水阳江查看汛情,在了解灾情后向县委做了汇报镇尸符。县委立即作出决定,发动群众恢复生产,同时调拨救灾粮,以工代赈,动员群众投入水利兴修,确保圩区水位达12米不破圩。

惠俊峰县长随后进驻金宝圩,亲自指挥水利兴修镇尸符。这年冬季,金宝圩水利兴修突击月在徐村坊团湾拉开序幕,重点修复清康熙四十七年决口。全圩群众有组织地分批来到团湾挑土复堤,县长惠俊峰带领县乡干部和人民群众一起上埂挑圩。他扁担上插着小红旗,挑着满满两筐土走在挑圩大军的前列,一天下来,一趟不落。老百姓哪见过这样与民工一起挑圩的县长和干部,县长挑圩的佳话一时间传遍全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兴修水利的热情,复堤工程迅速推进,决口很快复堤。1950年秋收,金宝圩农业生产获得了大丰收。

之后的五年,金宝圩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古代溃圩的决口全部修复,南部遮浪圩、葛公圩、汪公圩、杨公圩四个小圩和焦村滩旧筑低矮的圩田也全部围进大圩镇尸符。同时,举全圩之力加固增高了堤防,一举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特大洪水来袭。

经过七十多年来的不懈修筑,金宝圩圩堤逐年加固,坚如列垒;圩内水系全面贯通,科学调节镇尸符。坚固的堤防和先进的水利设施,确保能够抗击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金宝圩坚固的圩岸(摄影:唐飞强)

七十多年来,金宝圩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特大洪峰,在1999年13.81米,2016年13.65米、2020年13.36米的超高水位下,水阳镇党委把党支部建立在圩堤上,全圩干群巡堤排险,护圩抗洪,风雨同舟,安然度汛镇尸符

七十多年来,圩乡人民在党和水民政府的领导下治水葺田,精耕细作,终于过上了小康生活镇尸符。先人创造的这一方沃土,在新的时期,正以强劲之势步入筑梦时代的发展洪流。

回望岁月的长河,先人们筑圩的号子响彻长空;站在未来的窗口,金宝圩远景灿烂明丽镇尸符。倘使苏为、杨万里、楼月等前代诗人有幸穿越时空,再访金宝圩,他们生花的妙笔,勃发的诗情,对今天的金宝圩,又将发出怎样的咏赞呢!

金宝圩厚重的人文历史彪炳史册,金宝圩先人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应为后世永远缅怀镇尸符。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草成二律,寄以咏怀。

诗话金宝圩咏怀二首

金宝圩成阅千年,围周百里势列垒镇尸符

沃野充饶甲宣邑,堤防巍然伏神龟镇尸符

治水葺田代有兴,挥汗播种功堪碑镇尸符

仕宦名流有命笔镇尸符,诗誉奥壤比肩谁?

其二

平圩泽国翔鹭鸥,近水清赏秀田畴镇尸符

总管晓月明石阕,潦里碧波泛渔舟镇尸符

官溪盈盈润五坝,繖垾渺渺蓄四周镇尸符

鱼蟹肥美驰盛誉,古镇千年沐春晖镇尸符

(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人民政府干部镇尸符,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员)

本文链接:https://35gh.com/post/%E8%A2%81%E6%99%93%E6%98%8E%EF%BC%9A%E8%AF%97%E8%AF%9D%E9%87%91%E5%AE%9D%E5%9C%A9%EF%BC%88%E4%B8%8B%EF%BC%89%3A%E9%95%87%E5%B0%B8%E7%AC%A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