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中华道教修炼绝学,内丹术史(扫白贴,内含基本入门知识和修丹必看书)(转载)[已扎口]:道教符咒的作用

admin    2022-06-17    95

  内丹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追求长生的方士和后来的道士经过两千多年的修持实践,汲取儒、释、道修炼理论的精华,将自己的信仰、道德、哲理、方术、体验综合在一起,百折不挠地进行人类身体内在奥秘的探索,并把他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内丹学的经典著作中道教符咒的作用。(因之,我们不应该把内丹学简单地当成一种气功功法来看待,而应该以现代科学去研究与实践它。)

  在内丹学中,后天气称气,先天气称炁道教符咒的作用。社会上流传的气功大都是修持后天之气,而内丹的仙术却是修炼先天之炁(又称为药)。因此,严格地说,内丹应是比一般气功高出一个层次的“炁功”。然而炁功的主要功法多是由气功发展而来,它们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原始宗教文化。气功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发展、定型为炁功(内丹),其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初,氏族社会的巫祝在降神、祭祖的原始宗教仪式中轻歌曼舞,时而进入气功功能态,从而激发出自己的人体潜能,产生了一些类似现代高级气功师的气功效应道教符咒的作用。古时民智未开,人性纯朴专一,在原始宗教的气氛下诱发出某些气功效应当比今人容易得多。这些效应加深了先民对气功的认识和重复某些气功动作的兴趣,并从中摸索出了一些可以诱发气功功能态的基本功法——这就是最初的吐纳和导引(或曰行气之术)。随之,社会上也有人将行气之术自觉地应用于养生,使这些原始的气功功法流传开来,并不断有所发展。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到一个高峰,社会上智人贤哲辈出,他们开始用时代的智能重新审视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这笔文化遗产,新兴的老、庄道家学派首先注意到了气功养生的效果,同时又推演出一套适性逍遥的行为模式;最初的神仙家甚至把行气之术当成了长生成仙的阶梯。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在古代气功的百花园中,能激发先天之气的炁功一派也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关于我国先秦仙道的流行,盖当时神仙思想的兴盛,以齐、楚为最,其修炼方术以行气(吐纳、导引)服食(金丹、仙药)和房中术为主道教符咒的作用。其中齐人重服食,楚人善行气,然齐人崇信“欲得长生,肠中当清”,“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之说,于是也仿照《庄子》里吸风饮露的姑射山神人兴起服气(又名食气)的方术,因而服食派中亦存在著和行气派合流的倾向。这样,先秦时我国的仙道,还是以气功最盛。《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那时彭祖已被推崇为靠气功养生的长寿者的榜样,并公认他的吐纳、导引之术是养生有效的。《淮南子?泰族训》说:“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古代炁功家王乔和赤松子,不仅以吐纳养性,而且追求乘云游雾的神仙境界。齐楚两地巫祝祭神的原始宗教都十分活跃,古代气功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发展起来的。屈原《楚辞》中的《九歌》,就是流传下来的巫祝祭神时的歌谣。实际上,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原始道家学说、古代宗教信仰、神仙思想、养生方术从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先秦时期为后世内丹学的理论和丹功奠定基础的著作,首推老子的《道德经》道教符咒的作用。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德经?10章》);“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16章》),又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3章》),这些话不仅表明老子通晓古代的行气之术,而且有真炁在体中运行的体会。庄子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内篇?大宗师》),这些真人显然是对内丹早有所悟的炁功家。庄子主张“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内篇?应帝王》),这恰是后世内丹家遵循的行为模式。老庄学派提出“道”、“气”、“一”、“玄”、“虚”、“无”等范畴和清静无为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和精、气、神的概念;发展出凝神、守一、坐忘、心斋等修持方法,实是对我国内丹学开宗立基的工作。必须指出,先秦的老庄道家学派为道教内丹家所宗,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是不能简单地用后世道士曲解道家哲学来解释的。老子之书并非纯为政治哲学,其中本来杂有气功炼养家言。例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和“长生久视”等话,道教学者以内丹注之自能言之成理,甚至较他家更能得道家老学之真谛,又何必非要将儒家、玄学家的《老子注》尊为正统?!何况道家哲学演化为道教摄生之学,在思想史上有其必然性。例如庄生一开始倡齐死生之说,以为生象赘瘤,死如痈疮溃散,故“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但他既看破生死,便欲脱离社会而适性逍遥,自然要同神仙家搭界,于是摄生炼养之说便在《庄子》书中渐渐出现。庄子后学讲“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请,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外篇?在宥》),完全是古代炁功家言。因此后世道士注老庄者蜂起猬集,有如历代儒生之注五经,道家哲学早被融合进道教内丹学之中,又安可舍老庄而论道教?!刘鉴泉先生说:“儒者多辨道教与古道家之异,夫老庄以还,杨朱、慎到、申不害、计然之伦,汉世黄老家,魏晋玄学,其流至于宋明儒,或专言治术,或通论人生,是诚与道教殊异。然谓绝无关于内修,则非也。养气之旨,老庄实言之,吾已详辨于养气之篇。”“要之内修之事,自古圣至末世本同一流,冥通之术,古本在于巫祝,巫祝既亡,其遗乃存于道家,故至汉始显耳。”(《道教征略》)实际上道家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心修养的特征,道家学者以为治国、治身、处事其道相通,故道理单一而道术杂且多端,该学派主流与道教相通相承,惟与儒家、法家接近的分支(如秦汉刑名之学、魏晋玄学、宋明道学)和道教文化殊异,然仍杂有内修之术。

  就历史资料而论,先秦气功高度入静,定力达到能激发真炁的功法流派,除老庄而外,尚有《楚辞?远游》篇所载功法道教符咒的作用。《楚辞?远游》云:“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粗秽除。顺凯风以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徒将自然;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淡无为而自得”。古代炁功家赤松、王乔之功法,于此可见,是故清.王夫之(船山先生)说:“此篇之旨,融贯玄宗,魏伯阳以下诸人之说,皆本于此,迹其所由来,盖王乔之遗教乎?”(《楚辞通释》)先秦时已存在炁功流派的证据,还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战国时传世玉器,其铭文日:“行气——吞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云行气之法,当凝神聚气,运降丹田,入定凝结,萌生真炁,逆转督脉,上升泥丸。以天为鼎(上丹田),以地为炉(下丹田),依阴阳之机而修炼。顺此道者便延年,反之则损寿。四十五字论述了古代炁功的过程和要领,可谓言简意赅。这说明战国时我国气功(含炁功)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前汉时黄老之学和神仙说大兴,气功养生术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道教符咒的作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绘有四十多幅各种人物的气功导引动作,足见当时中国已有所谓“气功热”。当时道家气功师已试行庄子所说的“真人之息以踵”的行气之术,例如董仲舒就说:“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春秋繁露?》)。另外,《黄帝内经.素问》中还载有闭气咽津法,为魏晋时胎息法的前身。在理论方面,严君平《道德真经指归》传世,使老子之学为之一变。《道德真经指归》不仅阐述了道的至上性、绝对性并把它内化为修道者身心的体验。严君平要人净化灵魂,消除欲念,缩小与道的心理距离,最后以赤子之心把握整个宇宙精神,以人的朴素自然本性和宇宙本性契合,和大化融为一体。而后有《老子河上公章句》、葛玄《老子内节解》、张陵《老子想尔注》,以气功炼养之术解《老子》,为内丹学创立作了理论准备。再有,战国时邹衍倡导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也为内丹学奠定了理论支柱。《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继续发展了这些学说,为内丹学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形式。秦汉方士追求长生成仙,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们大造谶纬,推出方士易学,讲卦气、纳甲、十二消息等,也为后世丹家附会易理准备了条件。总之,我们把先秦至汉代(道教产生以前)称为内丹学的准备时期,当是有理有据的。

  二

  自东汉道教创立直至隋唐,是内丹学的形成时期道教符咒的作用。在这段时期,道教中以长生成仙为目标的修炼方术杂而多端,尤以各类气功炼养派和金丹仙药的服食派最为突出。在修不同气功功法(导引、行气、服气、存思、存神、内视、守一、胎息、坐忘等)的炼养派中,修先天气的炁功一脉,不绝如缕,一直传至唐末五代,才突然大放光辉,在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人手中完善为道教内丹学。

  东汉早期道教中流传的《太平经》,就明确地把人体的精、气、神作为修炼对象,提出“爱气、尊神、重精”的思想道教符咒的作用。《太平经》中各类气功功法皆收,有瞑目入静、守一、存神、胎息、内视等。其中说:“瞑目还自视,正白彬彬。若且向旦时,身为安著席。若居温蒸中,于此时筋骨不欲见动,口不欲言语。每屈伸快意,心中忻忻,有混润之意,鼻中通风,口中生甘,是其候也”(《太平经合校》第11页)。显然以上描述的是人进入气功功能态时必然出现的心理效应。《八卦还精念文》中说:“玄子共身,周流相抱,极阴生阳,名为初九。一合生物,阴止阳起,受施于亥,怀妊于壬,藩播于子。子子孙孙,阳入阴中,其生无已。思外洞内,寿命增倍,不可卒致,宜以长久。”《太平经合校》这套以存思的意念力调动腑脏真气运行的功法,亦是对先秦炁功流派的继承。

  早期天师道的教科书《老子想尔注》中,也提出“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的思想道教符咒的作用。这本书也有以人体的精、气、神为对象的修炼法,主张“弱其恶气,气归髓满”,“为柔致气,法儿小时”,“结精成神”,“真思致道”,气功的水平也很高。

  东汉时为道教内丹学奠基的著作,当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道教符咒的作用。《参同契》用《易经》的卦爻来描绘人体真炁周天运行的规律,并提纲挈领地讲述了炁功功法的要领。东汉时将这派功法叫作引内养性之术,《参同契》云:“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参同契》的炁功极重炼心,在入静守一的状态下“温养子珠”,渐通“黄中”,除却阴邪,炼至纯阳,达到返老还童的效果。《参同契》云:“内以养已,安静虚无,元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难以〔验自〕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悟候存亡。颜容寝以润,骨节益坚强。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真炁就这样沿经络在体内运行不息。《参同契》的出世标志著内丹学的形成。魏伯阳将人体真炁运行的规律同天地间日月运行、阴阳消长的规律统一起来,又首次把金丹术和炁功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这实际上为炁功比附金丹术(外丹)而称为内丹开了先河。《参同契》的内丹系性命双修而较重性功,为内丹学奠定了一整套理论框架和名词术语,被后世内丹家尊为“万古丹经王”。

  魏晋时期成书的《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早期经典道教符咒的作用。上清派擅长于存思气功,借存想身神(发神、脑神、眼神、心神、肝神等)调动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咽津固精、积精累气进行气功修炼。《黄庭经》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论述了它们在真炁运行中的作用,并将元炁称为“玄丹”,说明经中包含了早期的内丹功法。《黄庭内景经》云:“三田之中精气微”,“若得三宫存玄丹”,将人体的黄庭三宫称为“三田”或“三房”。《黄庭外景经》云:“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关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强调了丹田在炁功中的重要性。实际上,《黄庭经》中的“玄丹”就是内丹,《黄庭内景经》云:“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中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真人。玉堂绛宇尽玄宫。瞻望童子坐盘桓,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日月列布设阴阳,两神相会化玉英,淡然无味天人粮,子丹进馔肴正黄,乃曰琅膏及玉霜”。不难看出,这些描述和后世的丹经功理相通。《黄庭经》是继《参同契》之后又一部为内丹学奠基的经典著作,这部书至今仍是内丹家必须诵习的珍籍。

  早期的内丹功法,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有记载[5]道教符咒的作用。这种丹功都是由存思、行气和咽津相结合,以意引元炁在三丹田之间运行。葛洪称它为“真人守身炼形之术”,其功法是:“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难致诘!”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内篇》中已详言三丹田的位置,在这段口诀中又有“中丹”之称(“中丹煌煌独无匹”),再加上《黄庭经》中“玄丹”、“子丹”(“子丹进馔肴正黄”)的提法,说明在晋代道教中已将炁功看作炼丹了。至南朝时,僧人慧思引道入佛“为护法故求长寿命”,称“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内丹、外丹之名遂见于史籍。

  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中各类气法并出,五花八门,其中以上清派的存思、守一气功最著道教符咒的作用。陶弘景编著的《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中就有服气、内视、导引等多种内炼功法。隋唐时各家气法交相争辉,且有不少内丹学著作出世。

  隋代道士苏元朗将《龙虎经》、《参同契》、《金碧潜通诀》纂为《龙虎通玄要诀》,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模拟金丹术的炼制过程,套用外丹术语,归神丹于心炼道教符咒的作用。《图书集成》引《罗浮山志》云苏元朗于隋开皇中,来居罗浮,弟子从游者闻朱真人服芝得仙,竞论灵芝,苏元朗谓灵芝在人八景中,盖向黄房求诸,“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以及《天隐子》、《坐忘论》等,主张“收心”、“守静”,将佛教的止观、禅定说融汇入道教气功中来道教符咒的作用。他把修仙过程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道“渐门”,云“斋戒谓之信解,安处谓之闲解,存想谓之慧解,坐忘谓之定解。信、闲、慧、定四渐通神,谓之神解”(《天隐子》)。他在《坐忘论》中又以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为七条修道阶次。我们知道,内丹学的特征是“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司马承祯将儒、释的炼养理论融入道教炁功,在内丹学发展史上有著重要意义。

  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书,讲行气、仙药、金丹、养性、房中、炼养诸术,极为丰博,代表著我国唐代道教修炼方术的空前繁荣道教符咒的作用。然而由于唐代皇帝和官吏服食外丹中毒事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恐慌,迫使道士以炁功偷换金丹术,借外丹之名而论内丹,以维护道教仙术的社会声誉。《通幽诀》云::“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道教中出现了一批内丹家,如刘知古、吴筠、罗公远、叶法善、张果、陶植、羊参微等。内丹著作亦大量出世,如《日月玄枢篇》、《通幽诀》、《上洞心经丹诀》、《大还丹金虎白龙论》、羊参微《元阳子金液集》、《还丹金液歌》、林太古《龙虎还丹诀颂》、张果《大还丹契秘图》(《云笈七签》卷72还收有草衣洞真子《真元妙道修丹历验抄》)、吴筠《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还金述》和罗公远、叶法善注的《真龙虎九仙经》等。

  唐末五代,是内丹学渐步完善成熟的时期道教符咒的作用。迨至金宋,内丹学逐渐排斥外丹在道教修炼方术中占据统治地位,使道教修持方术脱离开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框架,为之一变。因而方维甸《校刊抱朴子内篇序》云:“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咒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双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自此以后,内丹学不断汲取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发展中又分宗分派,相互促进,经过一千多年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相传唐末五代时,钟离权、吕洞宾、刘玄英以内丹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为道教南北之金丹派开宗立基道教符咒的作用。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阐发他们的内丹学说。陈朴著《陈先生内丹诀》,将钟吕丹法在自己的修炼实践中重新去体验、创造。另有道教学者崔希范,著有《入药镜》,为内丹史上颇有影响的著作,相传吕洞宾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诗句。

  内丹史上的关键人物,是五代末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持道教符咒的作用。相传陈抟得钟离权、吕洞宾丹法,和谭峭相师友,“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宋史?陈抟传》)。他还刻《无极图》于华山石壁,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钩潭集》等。《太极图授受考》云:“陈持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为环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尔。相传抟受之吕嵒,嵒受之钟离权,权得其说于伯阳”。(《曝书亭集》卷五八)《无极图》奠定了“顺则生人,逆则成丹”的原理和“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成了内丹学的骨架。中国道教内丹学“数千年间,有魏伯阳以导其流,有钟、吕以扬其波。

本文链接:https://35gh.com/post/1757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