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儒家之道是真正的道吗?老子的道家思想,对道与非道主张鲜明:道家思想

admin    2022-05-26    116

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相比:前者是人为之道,后者是自然之道道家思想。就道德仁义自身的顺序而言,儒家是仁义道德,仁是主导性的。仁义规定了道德;道家是道德仁义,道是主导性的。道德规定了仁义。

毫无疑问,不仅道家,而且儒家也会反对无道或者非道道家思想。但儒家之道是真正的道吗?对于老子而言,只有他所主张的道家之道才是真正的大道,而儒家之道并不是道本身,而是无道和非道。

与道家主张的道不同,儒家主要是倡导仁义道家思想。老子揭示和梳理了道德仁义之间的关联和演变。“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道是天地的根本道家思想。它是自然无为的。德是道的实现,尤其是在人身上的实现。它是人的德性、德行和品德。仁是仁爱。它是人对于他人的爱。义是正义,公正合宜。它会成为人的义务。礼是社会上下等级秩序的规定。它成为人的言行的强制要求。

从道经德、仁、义到礼的过程,是自然到人为的过程,是天道到人道的过程道家思想。其中,一方面是大道的丧失,另一方面是欲望和技术的增长。为什么所谓仁义之道是非道?这是因为它们是大道毁灭后的产物。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此看来,儒家的道德仁义往往是无道的伴随者。固然仁义之道与无道相区分,并试图克服无道,但它却始终和无道不可分离。儒家之道与无道有复杂的关联。

一方面,仁义之道遮蔽和掩盖了人的无道,它使人回避它和忘却它道家思想。六亲不和导致孝慈,国家混乱产生忠臣。但人们只是注意到孝慈和忠诚,而没有看到六亲不和与国家混乱。

另一方面,仁义之道又诱惑了无道,激发了人的罪恶道家思想。因此,仁义之道不能完善人性,只能败坏它。于是仁义的善却成为了它的恶,它的动机和它的结果正好完全相反。它以假充真,同时以假乱真。问题的症结不仅在于无道以有道的假象出现,而且在于人们没有觉察到这种假象。

儒家之道和道家之道相比:前者是人为之道,后者是自然之道道家思想。就道德仁义自身的顺序而言,儒家是仁义道德,仁是主导性的。仁义规定了道德;道家是道德仁义,道是主导性的。道德规定了仁义。

在人的面前,事实上呈现两条道路道家思想。一条是道,它通向生命;另一条是无道,它通向死亡。遵道而行就是要否定无道而肯定道。

老子将道与无道之间的矛盾尖锐地突显出来道家思想。在道看来,道是道,无道是无道;但是在无道看来,无道是道,道是无道。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极为典型的老子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一方面是同一性的,另一方面是悖论性的。作为语言悖论,“道是无道”这种语言表达式支配了老子的整个文本。但老子的悖论实际上包括了三个方面:

第一是道自身的悖论道家思想。道自身是有和无的生成;

第二是无道自身的悖论道家思想。无道是自相矛盾的,并因此是自身消解的;

第三是道与无道的悖论道家思想。道与无道构成了真与假的对立和斗争。

第一种是道自身的悖论道家思想。首先是道的存在的悖论。道既是无,也是有。道既非有,也非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是说,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的悖论表达的是生成的现象。只有通过有和无永远的对立和转化,才有所谓的生生不息。在这种意义上,有无的悖论不可如同矛盾那样被辩证法克服和扬弃。

其次是道的思想的悖论道家思想。道在存在的维度中的悖论也导致了在思维的维度中的悖论,亦即“知道”的悖论。真知就是无知。一方面,思想一般是关于某物或者万物的思想,它只知有而不知无,所以它无法思考道自身;另一方面,道自身由于不是某物,而是无和作为无的有,因此也拒绝让自身被思考。

为了思考道自身,思想必须否定自己,知成为无知,但是这里的无知刚好成为了真知,亦即“涤除玄览”,达到了道自身的无与有道家思想。于是思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知道一方面是知有,另一方面是知无。

最后是道的言说的悖论道家思想。在存在和思维维度中的悖论也形成了言说维度中的悖论,亦即“说道”的悖论。真言就是无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言说,可言说的不是道。这是因为道自身拒绝被陈述为某物,相反,某物则是可以被陈述的。

一般而言,语言符号包括了能指和所指的二元对立,而且任何一个陈述句中的能指都有一个所指,反过来,一个所指也能要求一个能指道家思想。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道是不可表达的,因为道没有所指,它只是无本身。不过,道不是所指,却是一个纯粹的能指,它拒绝陈述的语言表达,却不放弃显现的语言言说。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否定了语言对于道的陈述的现实性,但它也敞开了道自身言说的可能性,亦即它作为纯粹语言只是言说自身,它是一个没有所指的能指的游戏道家思想。对于语言来说,它的天命就是去说那不可言说者。因此道虽然不可说,但是人要说不可说的道。

第二种是非道的悖论道家思想。老子不仅揭示了道自身的悖论,而且也揭示了无道的悖论。如果说前者是真理的悖论的话,那么后者则是谎言的悖论。真理的悖论是有无的生成,但是谎言的悖论只是作为这样一种现象,它始终是它自身的对立面,亦即它显现为道,然而它在根本上却是非道,因此它是假象。无道是对于道的否定,“大道废,有仁义”。儒家将仁义作为道。但所谓的仁义之道实际上不是道自身,它是大道毁灭后的产物。尽管它声称自身为道,但它在实质上是非道。

第三种是道与非道的悖论道家思想。老子在揭示道自身的悖论和非道自身的悖论的同时,将道与非道之间的悖论尖锐地突出出来。

在道看来,道是道,非道是非道,非道“虽智大迷”;但是在非道看来,非道是道,道是非道道家思想。道看起来如同非道,但非道看起来如同道。从道本身来看,道是一种现象;从非道来看,道是另一种对立的现象。得道之人也就是如此。他的耻辱就是他的光荣,反之,他的光荣就是他的耻辱。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道家思想。” 因此这便形成了一种极为典型的语言的悖论:“正言若反。” 正面的话如同反面的话,反面的话如同正面的话。例如:道是非道,德是非德,物是非物。在这种语言表达式之中,主语是就道而言,表语是就无道而言。于是主语和表语实际上在同一的语言表达式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

在道和非道的这种极端的悖论形态中,道的本性在于否定这种非道,亦即拒绝一般的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道家思想。圣智、仁义和巧利一方面掩盖了人的欲望,另一方面引诱人的欲望,它不过是一种以真理形态出现的谎言,由此对于它们的弃绝正是从谎言到真理回复的开端。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天地和圣人的本性就是不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家思想。这种不仁决不意味着一种非人道主义,从而主张毁灭人性,相反,它不如说是意识到并且反对所谓仁义这种人道主义自身所包含的悖论,亦即它始终是欲望的伴随现象,由此它将导致自身的瓦解,于是不仁是对于这种仁义的超出。在对于仁义的否定之中,思想到达道自身,唯有这个道才能让万物和人在有无之变中生生不息。

因此,老子也要求人们过一种悖论的生活道家思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事、味都是人的活动,而无为、无事、无味都是自然的本性。“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都是悖论性的表达。它看起来自相矛盾,但事实上是要求人的行为合乎自然之道。这就是说,人要合道而为,不要非道而为。这种悖论的生活就是要遵循道,远离非道;任自然,无妄为。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道家思想。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道家思想,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老子认为心灵是一面神秘的镜子,以心灵之镜来体悟道的存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曾经很熟悉的那一套,都是从哪里来的? 孔子的仁爱:天下本非一家,只因仁的存在而生出无远弗届的爱 庄子的虚无之道:人们不仅可以知道,而且可以安道和得道 “禽兽”是种很恶毒的评价,它是从孟子那里发端而来的吗?

本文链接:https://35gh.com/post/852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