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渝先生: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成仙的传说:道教表文
张果老成仙的传说
唐玄宗时,有一位整日跟随左右的道士张果道教表文。大概由于传说他已数百岁,于是人们便把他称为张果老。据道士叶静能说,他是混沌以来的蝙蝠精。中国自古有灵兽信仰,以为鲁类可以修炼成人,所以传说张果老也是受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历岁久远,化而为人。
其实张果老可能是一位隐居山西中条山中的道士,自称有长年秘术而得长生不老道教表文。传说唐太宗、武后时都曾召他出山,他佯死于妒女庙前。时方盛热,尸体臭烂生虫,乃信其死。后又有人于山中见之。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又遣人召之,他又故技重演,后来使者焚香启请,宣天子求道之意,张果见其诚挚,乃入东都,被安置在集贤院。
当时张果已齿落发衰,玄宗问他“既然你已得道,何以齿发尽衰呢”张果回答说“到了衰朽的年纪,道术也没有用,如果都把它们除掉,不是和当初一样了吗”于是当面拔去鬓发,击落牙齿,满口流血道教表文。没过一会,齿发皆生,愈于壮年。
后来玄宗欲以玉真公主妻之,果谓曰“娶妇得公主,甚可畏也!”竟不承召道教表文。当时公卿士大夫都去拜谒,问以方外事。张皆诡言以对,自称为尧时人,善于胎息,可数日不食,食时只进美酒及三黄丸。此外还能指鸟鸟落,指花花谢,指锁门开,再指又复如初。
有一天,玄宗对高力士说“我听说能饮苦堇汁酒而不死者,必为神仙道教表文。”乃使张果饮之,其齿皆焦,马上出药敷之,翌日齿复灿然如玉。
展开全文
有一次玄宗狩于咸阳,获一大鹿,稍异常者,张果见之曰“此仙鹿也,已满千岁,汉武帝元狩五年臣曾侍从政猎于上林,生获此鹿,既而敖之道教表文。”果然在鹿角下有一铜牌,注明年月,至其时已八百五十二年矣。其后张果老累陈老病,乞归山,乃放还。天宝初又遣使征之,果闻之忽卒,弟子葬之。后发棺视之,空棺而已,乃尸解而去。玄宗立栖霞观而祀之。
相传张果老常乘一白驴,每倒骑之,日行数万里,歇则折叠之,置于巾箱中道教表文。乘则以水嘿之,复成为驴,倒骑其上,奔跃而去。后世有人赞之曰“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张果老的传说,本起自唐代关于张果的仙话,唐人好传奇,于是把一个齿落发衰的老道士传得神乎其神道教表文。到了宋代,配合着道教神仙思想向世俗的转化,张果的传说也被加入了度化世人的内容,使一个单纯的神仙故事开始有了劝化的意义。
韩湘子成仙的传说
传说韩湘子字清夫,为唐吏部侍郎韩愈的外甥道教表文。幼而落拓,好饮酒,不喜读书。十几岁时往洛下省亲,乃出家为道士不归,二十年杳绝音信。元和中,忽归长安,衣服破烂,神态异常,行止乖僻。韩愈因他失而复归,也无从怪罪,令他于学院中与诸表兄弟一起读书。
然而韩湘不近诗书,状若土偶,只是常常和仆役们猜拳行酒,往往醉卧厩中三五日不醒,要么出宿于外,数日不归道教表文。韩愈怕他出去做违法的事,经常告诫他。
有一次碰到他,劝诲之后,问其所长道教表文。湘子答曰“善掷铜板。”令试之,乃竖一铁条于百步以外,以三百六十个铜钱掷之,全部穿于铁条之上而无差失,还说了一些玩笑的话博众人一乐。韩愈很惊奇。问他是不是到哪儿去修道了,湘子乃论说道理,深博玄机,神仙中事无不悉知。
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由于谏迎佛骨触怨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道教表文。别家赴任,行至商山,遇大雪,雪深路滑,寸步难行。韩愈正在发愁,忽然韩湘子出现了,迎马首而立,向韩愈说“你还记得花上的诗句吗?”韩愈一问这个地方,果然叫做蓝关。于是用了这两句诗,做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
翌日雪霁,韩湘从行,拜起问劳,扶镫接辔,意甚殷勤,路途也不那么艰辛了道教表文。送至邓州,湘乃告辞曰“我的师傅就在这里,我不能再远送了。师傅在炼九华丹,正是火候精微的时候,不能离开太久。”韩愈很羡慕他,问他神仙可致吗至道可求吗韩湘回答说“得之在心,失之也在心。学道中的功过、善恶、黜陟,也象帝王的法度一样,只要于心无悔,你有一天会官复原职。我们从此一别不复相见了。”湘乃行人林谷,其速如飞。据说韩愈受到启发之后,也得月华度世之道。
以上大体是唐代所传的韩湘故事道教表文。到后代又加入了吕洞宾度韩湘子等内容,韩湘故事也就愈演愈多。其实史家考证,韩湘是韩愈的侄孙,曾得进士第,后官至大理寺丞。而上述故事传为韩愈远房子侄,可未言其名湘。道教造神,往往以真实人物做为依据,所以韩湘故事大概是以韩愈子侄的仙话,结合以韩愈侄孙韩湘这一真实人物敷衍而成的。
蓝采和成仙的传说
蓝采和也是唐代流传的神仙人物道教表文。传说他是赤脚大仙降生,化为乞丐,混迹于市井之间,放荡不羁,玩游一世。常身着破兰衫,腰系黑木雕成之官带,宽三寸余。一脚著靴,一脚跣行。夏天则衫内加絮,暴于烈日中无汗。冬天则服单衣卧雪中,气出如蒸。
每日行歌于市中乞讨,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醉酒踏歌游行于市,老少皆尾随观之道教表文。为人机智敏捷,凡有人问,应声而答,语皆谐谑,笑人绝倒。常自作歌,似狂非狂,随口而出,率皆仙意。歌词极多,人莫测其意。凡以钱施之,以长绳穿,拖地行走,既散失亦不回顾。凡遇贫人,即与之,或典与酒家以求一醉而不记其值。
蓝采和周游天下,人有自儿时及至鬓白而见之者,其头貌依旧,衣履如故,未尝稍改道教表文。他所唱的歌词有一首传下来,词曰“踏歌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苍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一日踏歌濠梁间,醉饮于酒楼,有云鹤笙箫之声自空来,蓝采和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乘云冉冉而去。
蓝采和的故事,盛传于唐末五代,此时大概由于社会动乱,有许多人为了逃避战争,纷纷入山修仙学道,要么佯狂玩世,混迹市廛道教表文。神仙与乞丐发生联系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直到宋初,还有许多人化做疯道士、疯和尚游行街市,行乞为生,并兼惩戒恶人,抱打不平。北宋末年传说的疯僧济颠,也就是济公,就属于这类人物。直到后来《红楼梦》中,也同样用了一个疯和尚,一个疯道士贯穿全书,引导出世,究其源,即滥觞于唐末五代。
道教的神仙,大多有真实的人物为其所本,然后在这些真实人物的事迹之上添加附会,传为神仙道教表文。流传得久了,名称时代再稍加变化,便形成了神奇而丰富的神仙故事。据史书的记载,五代时有一位叫做陈陶的隐士,他本为儒业名家,于声诗历象之学无不精究,可惜生逢乱世,只得入山隐居,每日以诗酒为事,并入山采药,以卖药为生。
他与他的夫人都喜食鲜,卖药获钱便食鲜对饮,旁若无人道教表文。喝醉了便起舞而歌曰“篮采禾,篮采禾,尘世纷纷事更多。争如卖药沽酒饮,归去深岩拍手歌。”他唱的歌,大概是山里的民歌,经他重新编词,便有了道家的出世思想。“篮采禾”本意也该是提着篮子拾柴禾的意思,大概本来就是民歌的起句。这首歌被附会到蓝采和的仙话中,“篮采禾”也就转化为蓝采和,成了这类神仙的代表。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