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国本土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道家思想。《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
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道家思想。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
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道家思想。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道家思想。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
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道家思想。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
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道家思想。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
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道家思想。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转化奠定了必然的根基。
而《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的思想,及其“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家思想。则成为民间原始道教要求均平政治的纲领及人生追求。
道家转化为道教的第二个环节,是与神仙家的结缡道家思想。《庄子》所讲的真人、神人亦即神仙,都是远离尘嚣,遗弃世事的超人。
神仙之道术称之为方仙道或方术,方术本就是方技之术,包括医方之术和炼金术,学者称方术之士,简称方士道家思想。先秦时期,燕齐即多方术之士。神仙家而竟入世,于秦时颇盛。
大概只有学仙出世不成,才回到世间,迎合君主长生久视的奢望,以达到自己做人间神仙的目的道家思想。道家与神仙家的结合,还往往是个人行为;而黄老学派与神仙家的结合,便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的行为。
他们或通过斋戒仪式,或利用医方丹术,将民众组织起来道家思想。不但成为预政的一种势力,而且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质。在民间是如此,在藩国幕府也是如此。
道家转化为道教的另一个契机,是儒家留出的精神空缺道家思想。
儒家在继承整理古代文化的时候,一直贯穿着一条人文主义的路线,从而清除了一些民间信仰中的迷信成分,而只保留了一些寄托情思的仪式道家思想。
如对天地祖先表示诚敬、缅怀的祭祀典礼道家思想。然而民间基于鬼神崇信而形成的礼俗,仍然强劲地存在,成为道教产生的社会土壤。
道教正是因袭了儒家所抛弃、忽略了的民情风俗,将古代信仰以仪轨的形式,加以继承、规范、巩固、传播、发展,从而成为一种中国式的宗教道家思想。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