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派与道学有什么关系?:道教分几派
隋、唐以来,道士煅炼金石物质,服食丸丹,借以成就金刚不朽之躯的 金丹道风靡于世,帝王、官僚、富贵阶级争相倡导道教分几派。然而在众多的服食者面 前,其弊病也逐渐败露。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条》 记载有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服丹药中毒致死。
五代蜀何 光远《鉴诫录》谓梁太祖服方山道士庞九经所进金丹,眉发立坠,痈疽发背 而亡;南唐《钓矶立谈》记载有南唐烈祖服金石药,患痈致死的史实道教分几派。此 外,道士烧炼黄白之术,实际都是炼药金银,以混淆真金银,谋利钱财,在 社会流行,便成一害。因此,外丹术逐渐被世人视为欺人之术而遭到鄙弃。
道教历来认为宇宙是大天地,人体是与自然相应的小天地道教分几派。天地自然 的形象、变化与人体生理机制的形态、性情的变化是相似、相应、相通的。 当模拟自然的外丹金石术在实践中失败后,道士们则从道教故有的胎息、服 气、存想等内炼法转变而为模拟自然的内丹道。隋文帝开皇(581〜600)年间,罗浮山道士青霞子苏元朗托言学道茅 山,得大茅君秘旨,著《旨道篇》,创“内丹”之说。
唐刘知古撰《日月玄 枢论》,以内丹思想解释魏伯阳《周易参同契》道教分几派。五代彭晓撰《还丹内象金 钥匙》,阐发内丹思想,内丹学说开始兴盛。其后著名者是钟离权、吕洞 宾,后代奉为内丹始祖。钟离权,又称汉钟离,传说为仙人。唐末吕洞宾游华山,遇钟离权, 受“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文”,传授金丹大药之道(见宋吴曾收石刻 《吕洞宾自传》)。
吕洞宾,唐代山西礼部尚书吕渭之孙(见《岳阳风土 记》),咸通初年举进士不第,后避兵乱,携家隐居终南山,学老子之法道教分几派。 (见《雅言系述•吕洞宾传》)吕洞宾用易学象数理论参以《灵宝毕法》来 研究炼养之道,提倡身体、精神同时修炼(即性命双修)的内丹术。
两宋以 来,道教内丹派便以钟、吕一系为主流道教分几派。南宋李简易《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载《混元仙派图》,列出钟吕一 系传承谱有八十余人,其中第四代传人是两宋内丹道最重要人物张伯端、陈 抟。张伯端(987〜1082)原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天台人。宗承钟吕派 内丹说,主张一己清修。
以魏伯阳参合《周易》、《老子》著《参同契》, 慧忠禅师序老庄之言为例,提倡“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观点,著《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筍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道教分几派。宗承传统 内丹学,以《道德经》、《阴符经》为依据,把内炼成仙的原理建筑于人身 一小天地,阴阳合和与道大同,返根复命,与世长存的天人合一论和归根返 本论之上。
其学术思想,始则以儒入道,倡以道教内丹为中心的三教归一 论,继而又出道入禅,以禅宗性学为宗旨;最终形成了道禅融合、先命后 性,以求得无生空寂、神通妙用境界为归宿的独具特色的内丹南宗派道教分几派。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
少年时,喜欢研读《易》经,精通诗、书、方药、数术诸学道教分几派。在仕途受挫 后,开始访道求仙。曾跟从邛州天师观高道何昌一学“锁鼻息飞精”方法 (即蛰龙纳气法),后隐居华山,专炼内丹术(见《宋史•陈抟传》、《宋 史•朱震传》、《宋史•李之才传》等)。陈抟作为宋初道教炼养士,将《易》、《道德经》、《庄子》、《参同 契》等道家、道教学说与道教炼养术结合,借易理、道家思想以建立其模拟 自然的修炼理论,并绘制成图,开创图学,以阐述道教修炼术,正如明末清 初黄宗炎《太极图辨》所说:“图学从来,出于图南,则道家者流,杂以大 易,遂使天下靡然称为易老……”明黄宗炎《太极图辨》中记述了陈抟《无极图》的模式,以图解的方式 把内丹修炼的过程分为得窍、炼己、和合、得药、脱胎五个阶段。
在阐述性 命双修法中,又分为守玄牝、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五气朝元、取坎填离、 炼神还虚等若干步骤道教分几派。《无极图》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性命双修的体验过程。“性”,指心性、 精神,修性即修心,即思想精神的煅炼,“命”指具有生命的活力,是人体 的元精、元神、元气。
修命即固精养气,“存精、养神、炼气,此乃三德之 神”道教分几派。(《诸真圣胎神用诀》引《陈希夷胎息诀》)《无极图》丹法不作符 篆、鬼神之谈,只讲培养三宝(精、气、神)以精为生命基础,以意念专注 克制身心引导真气运行,强调精、气、神合凝的变化作用。陈抟曰:“道 化少,少化老,老化病,病化死,死化神。
神化万物,气化生灵,精化成 形道教分几派。精、气、神三化,炼成真仙。”(《诸真圣胎神用诀》引《陈希夷胎息 诀》)炼气化神的“化”,与炼神还虚的“还”,突出地表现了陈抟内丹思 想中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以及物质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自然观。自东汉以来,魏伯阳《参同契》仅限于道教内部秘密传授,后蜀彭晓 分章详解《参同契》后,才得以在社会上公开流传。
《参同契》曰:“乾坤 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道教分几派。”依此,彭晓注解中绘制了《水火匡廓图》的右半为坎水,左半为离火,这正是《无极图》中的 “取坎填离”。《参同契》曰:“三五与一,天地至精。”依此,彭晓绘制了《三五至 精图》,这又被吸收过来,成了《无极图》中的“五气朝元”。
朱熹说:“《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 炼,《参同契》所言是也道教分几派。”可知陈抟《无极图》模式及内丹理论与魏伯阳 《参同契》、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有相承渊源。《无极图》丹法思想与理论基础渊源于道家哲学与老庄思想。“无极” 是道家所主张的宇宙本原,《老子•知其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 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庄子•在宥》:“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 之野道教分几派。”《列子•汤问》:“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又曰:“无则无极, 有则有尽。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 尽复无无尽,是以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无极”在道 家、老庄思想中主要用来表示道的无形无体、无穷无尽的特点,而在《无极 图》中被用来表示世界最终本原,内丹修炼的超脱境界,成为陈抟思想体系 的最高哲学范畴。
《老子•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分几派。”又《致 虚极》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提出了宇宙中万物生成论。陈抟《无 极图》中炼精化气,即把人身精、气、神三宝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即合二 而一;炼神还虚,一归于无;返归自然宇宙,构成了两宋内丹逆炼返本,归 根复命的哲学基础。
《老子•致虚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道教分几派。”又曰:“归根曰 静,静曰命。”认为静是动的主宰,是命的根源,不欲以静,清静无为是道 家、道教的真髓。陈抟丹法中也强调无欲主静的观念。《玉诠》引陈抟说: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
是以生生不息,变化万殊道教分几派。万殊既成,吉凶出焉。圣人作《易》,所以指吉 凶,推变化。要之必以守贞为主。故《易》者,戒动之书也。”(《玉诠》 卷五)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无增无损,修心养性,成为陈抟内丹修炼的核 心。陈抟说:“修玄无别法,只须冥心太元,体认生身受命之处,而培养 之,扶植之,保护之而已,故曰归根,曰复命,要不出冥心凝神四字。
” (《玉诠》卷五)“冥心凝神”内观诸己,正与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坐忘” 思想相一致,均渊源于庄子哲学思想道教分几派。《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 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能做到心斋坐忘,冥心凝神,就可以忘乎一切, 入于不死永生的境界,与道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复归于本原。
这正是道 家哲学、道教思想、陈抟内丹道所共同追求的境界道教分几派。在陈抟《无极图》的基础上,周敦颐创制了《太极图》。周敦颐字 茂叔,号濂溪,“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 始”。(《宋史•周敦颐传》)周敦颐《太极图》以及《太极图说》是吸收 道教理论从改造陈抟《无极图》而来。
黄宗炎《图学辨惑》曰:“此图原名 《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 以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道教分几派。”《图说》中采纳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 极”概念和“无欲故静”的命题来修订和丰富了原有思想体系中的宇宙论和 伦理学。
《图说》一文二百余字,其中三次谈到“无极”:一是“无极而太 极”;一是“太极本无极”;一是“无极之真”,认为“太极”来自“无 极”,“太极”属于“有”,“无极”才是“无”,是宇宙的本原道教分几派。这样周 敦颐在吸收道教“无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宇宙起源说的新范畴,成为 他所开创的道学宇宙生成论。
《图说》中强调“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并自注“无欲故 静”,把“主静”和“无欲”作为立人道之极道教分几派。周敦颐认为人秉天地之灵气 而生,人性是阴阳五行妙合而成。人在社会伦理中的道德——中、正、仁、 义,也是天地五行之性在社会伦理方面的自然体现。
人遵循这些社会道德, 便能去欲安静,无妄无事,成为圣人君子道教分几派。而道教认为“道”是阴阳五行的 至精凝聚体,人所具有的道性,亦是阴阳五行的至精。天人一体,效法自 然,以己身为一小天地,遵循阴阳五行生克的规律,即可得道,归真返朴, 成为真人。因此,“天人一体”、“道法自然”是道学、道家、道教都承认 而且奉为思想圭旨的哲学思想。
道家道教主张“守静去欲”,追求成“真”、成“仙”,道学儒家主张 “无欲故静”,求成“圣人”道教分几派。《太极图》阐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 及社会伦理道德同自然的关系,因此,“无欲故静”这个命题本是道家和道 教的内容,周敦颐是第一个把它们吸收过来,纳入《太极图说》中,作为两 宋道学的思想内容。
北宋初年,陈抟《无极图》问世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道教分几派。后传 至周敦颐,又被改造成为宋明道学(理学)的奠基一-《太极图》,为道学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而相当完备的宇宙起源说。邵雍继承陈抟 《先天图》,并推演弘大“心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象数体系,概括宇宙 间的一切命题。
直至南宋,朱熹集周、程、邵氏之学为一体,成为两宋道学 集大成者道教分几派。总而论之,宋代道学与道教在宇宙论、自然论、伦理观以及“天人一 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影 响、相互吸取、相互融合的关系。儒家、道家、道教交融既是一定历史条件 下促成的潮流,也是在基本哲学思想方面相通、相同,交流发展的结果。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