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宫

不同版本《道德经》并无根本不同,普通读者读通行本即可

网上道教符咒法事法术    2024-09-22    4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一辈子的读书、思考

一辈子的智慧追寻

文:舒生

之前写了几篇老子《道德经》相关文章,批评声很多,其中一类批评,就是针对我引用的版本问题道德经。他们认为,我引用的,只是《道德经》的通行本,局限很大,不是能代表老子《道德经》原意。

道德经我读得最多的版本

展开全文

道德经了进一步了解《道德经》

最近读《帛书老子》

我之前对《道德经》的版本问题并没有太在意,那时只是简单地认为,一般只要出版社足够权威,都会保留原著精髓道德经。我现在仍然如此认为,可既然部分读者严厉指责我引用的版本,下面我就对此做一个回应,也算是将我对《道德经》版本的一点了解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阅读《道德经》有所助益。

01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也可以叫《德道经》道德经。最早成书于春秋时期。

像古代的许多经典作品一样,《道德经》也流传有多个版本道德经。也像许多经典作品的原版扑朔迷离一样,《道德经》的原版,至今还没有找到。

迄今为止,学界发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是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的竹简本,此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处于战国时期),有甲、乙、丙三组竹简道德经。由于其中残缺较多,对学界影响有限。

其次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老子》道德经。帛书分甲、乙本。其甲本用篆书抄写,没有避讳刘邦的名字,说明抄写于刘邦称帝以前;其乙本用隶书抄写,避讳刘邦的名字,说明抄写于刘邦称帝后。甲乙两本帛书都没有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所以基本可以确定,甲本抄写于刘邦称帝以前,乙本抄写于刘邦称帝后、汉文帝继位以前。

帛书《老子》的出土,是中国学界的一件大事,它使今天的读者能够一睹两千多年前的《老子》道德经。当然,帛书《老子》是否就是《道德经》原本,还有待考证。

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古本是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的一批抄写于汉武帝前期的竹简,其中《老子》有经拼接后完整的简211枚,残简10枚,保存近5300字道德经。这一版本为《道德经》的校订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读者从中了解作品的意义和早期状态。

传世的早期版本有西汉严遵的《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道德经。可明清后,存世的《老子指归》被指为后人伪作,遂置而不论。其次为成书于东汉中后期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章句》以黄老思想解释《老子》,突出无为治国、清净善生的观点,是一部成书较早、影响较大的注本。可通行本中流传最广的版本为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王弼为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家,其版本侧重哲理的探讨。王弼本在后世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

较重要的版本还有唐代初年太史令傅奕依据《古本老子》撰《老子注》,所谓“古本老子”,据说是北齐后主高维武平五年(574)彭城人打开项羽妾冢所得,其年代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相当,可傅奕参考了其他数家注本进行整理、校勘,共5556字,未保持《古本老子》原貌道德经。其后校订《老子》的学者也很多,其所据版本,多以唐碑、唐文为最古。至于近现代学者对《老子》的译注、校订就成千上万了。

02

《老子》的注释本,古今数量多得无法确切统计,据说至元代:“《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道德经。”

注释者的身份也是千差万别,有九五之尊,有道真修士,也有普通士人道德经。这些注释既不乏共识,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侧重从哲学思想上诠释,如王弼;有的侧重政治解释,如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的御注;有的侧重宗教角度,如传为张道陵撰写的《老子想尔注》。

即便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去注释,也会因为对一些具体字句的理解不同,对同一句话做出不同的解释,甚至断句、篇章安排都出现诸多差异道德经。正如憨山德清所说的那样:“搜诸家注释,则多以己意为文……因谓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也。”

可见历史上对《老子》的解释纷纭复杂,莫衷一是道德经。当然,我们也不宜过分夸大其间的差别,毕竟任何经典作品,都难免是“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不能因此认为《道德经》各个版本、各家注释都有根本不同。

03

《道德经》各个版本确有一些差别,其中以帛书《老子》与通行本《老子》(以王弼本为例)的差别较为典型道德经。其差别主要在三个层面:

(一)行文次序不同

首先,帛书本与通行本最大的不同是“道经”与“德经”的先后次序不同道德经。帛书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通行本则相反。从逻辑上看,“道”是源,“德”是流,由源到流,顺理成章,可以说通行本是对帛书本的发展。

其次,章节次序不同道德经。如帛书四十章,对应的是王弼本四十一章;帛书四十一章,对应的是王弼本四十章。这些章节次序安排的不同,究竟是帛书本与通行本抄写者的无心安排,还是各自理解逻辑上的不同,至今没有定论。

再次,句序不同道德经。如帛书甲本六十六章作“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而乙本、王本分别作“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与“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各自语序都是颠倒的。这一类不同,书中还有很多,其不同,可能是抄写者误抄造成的。

(二)用字不同

用字不同是许多原因造成的道德经

如因避讳造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恒道也”与“道可道,非常道”,王本改“恒”为“常”,并没有改变二者含义,只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之名。

通假字与本字的差异道德经。如“虎无所昔其蚤”中的“蚤”通假为“爪”,“不道蚤已”与“是以蚤服”中的“蚤”又可通假为“早”。通假字在帛书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还有误抄引起的不同道德经。如乙本三十八章中这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其中第二个“上德”无疑是误抄,理由有二:一是“上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与第一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出现了难以调和的观念冲突,肯定有一句是误抄;第二,依据乙本与王本也可以断定是误抄。类似误抄帛书中也还有。

虚词使用不同道德经。如王本使用“兮”字的地方,帛书本使用的是“呵”。总体来说,帛书本使用虚词较多,可这些虚词并没有造成内容上的差异,所以没什么索隐的必要。

(三)内容的不同

最应该关注的是内容的不同道德经。总体而言,帛书本与王弼本在内容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可也有一些局部差异。

如帛书本作“大器免成”,王本则是“大器晚成”,也有人认为是“大器曼成”,根据《道德经》的整体语境、前后意思等,学界一般认为“大器免成”比“大器晚成”更符合老子原意道德经。当然,说“大器晚成”也没有违背老子思想的意蕴。

王本“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长期被视为道家的重要原则之一,可帛书本查无此句道德经。这可能是因为较早的版本有残缺,王弼根据自身理解做了推演提炼,由此得出的。“无为而无不为”带有辩证意味。所谓“无为”,就是顺应规律,不去人为干涉,做到清静而无事。这实际上是高筑墙、广积粮的积蓄过程。一旦需要做事,有了“无为”的积淀,“无不为”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个意思,也是符号老子辩证法思想的。

帛书“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一句,在王本作“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二者不仅用字不同,语序也有差异道德经。王本的意思很清楚,而帛书中的“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其“不多”指什么没有讲清楚。根据下文“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多,己俞多”,应该指名利。有的学者则把这两句翻译成:善人不多,多数人不善。

类似内容不同的例子还有很多,可都不是本质的不同道德经。因此,我们不应夸大帛书《老子》与王弼本《老子》的差异。相反,通过帛书本,可以验证王弼本基本保留了老子的原有思想。

04

我们可能会疑问,既然帛书本《老子》时代更早,更接近《老子》原貌,为什么不用它代替王弼本《老子》呢?对此,学者高明先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帛书《老子》甲、乙本在当时只不过是一般的学习读本,皆非善本道德经。书中不仅有衍文脱字、误字误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极不慎重。出土时又因自然损坏,经文均有残缺。”而王弼本不仅基本保留了《老子》的原意,而且注解严谨,词句顺畅,局部内容还有丰富和发展,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王弼本作为通行本、传世本,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一代又一代《道德经》读者的选择。所以,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读《道德经》的通行本(传世本)就可以了,至于具体的校注,以及拿着显微镜进行咬文嚼字的事,这主要是专家学者的事。

如果你就嗜好《道德经》,也不妨像专家学者那样钻研它道德经。可对于只想吸其精华的普通读者,阅读通行本足矣。

05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元典著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头之一道德经。因此,《道德经》拥有大批拥趸也是很正常的,可就像我过去一再强调的,千万不要”神话“它。那些一说起《道德经》就神神叨叨的读者,明显是“走火入魔”了。《道德经》本身就五千多言,它再高深,能高深到哪儿去呢?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念“经”的人。

首先,《道德经》本身也是本谈玄之作,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道德经。而一个人一旦陷入神秘主义——无论哪种神秘主义,都容易“走火入魔”;其次,《道德经》中大量的辩证思想,具有典型的逆向思维的特点,而我们日常的世界,却是由正向思维(常规思维)主导的,这就很容易给《道德经》的拥趸一种思想上的优越感;其次,由于年代久远,由于古文独特且常常一词多义的表达,再加上《道德经》那神谕般的修辞,都给作品蒙上了神秘色彩。

再次,现在一些作者,不知是为了迎合读者,还是他们自己也被迷了,对《道德经》的解读大多是不负责任的夸大其词道德经。这类作者与其说是在解读《道德经》,不如说是在吹捧《道德经》;与其说在吹捧,不如说是跪读。

反正经典作品属于文化范畴,又不是实证科学,不需要证伪,所以一部分作者就别有用心地胡说八道、信口雌黄道德经。这类作者的解经之作,强烈建议读者远离。

这类常在地摊流行的解经之作

读者要当心

我之前批判《道德经》,也主要是因为对这类解读的憎恶道德经。至于《道德经》本身,就像我对待《易经》《论语》《墨子》等传统经典一样,既相信它蕴含着很多智慧,也相信它有不少局限。作为普通读者,我读《道德经》,不是为了考古,也不是为了护教,而主要是为了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主要参考:

张松辉《帛书老子》译注 前言

汤漳平 王朝华《老子》译注 前言

本文链接:https://35gh.com/post/8631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