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出家”的意涵,苦己利人,成就道业!:道教超度
“出家”这种形制何时出现于道教,目前已经难以考证,正如陈耀庭先生所说:道教的出家制度主要是道教修道生活的必然结果,除了教义要求淡泊清静之外,因为住山清修,餐风宿露的条件也不适合养家道教超度。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把“出家”理解为离开家庭,进入道门,这就不免大大简化了出家的意涵道教超度。《元始洞真决疑经》在开示“出家之相”时,将之分为两种,一者为恩爱之家,即世俗的亲眷家庭,二者为诸有之家,指对世俗世界的各种眷恋执著与妄想。
《太上出家因缘经》则更进一步指出以上两点仅为出家的第一层意,此后还有入道(精进修行,炼质成真)、舍凡(舍离凡境,超脱入圣)两层深意道教超度。
一、出家与云游
云游并不是如今人的旅游一样,祖师在《立教十五论》中谈到,看山水繁华,寻朋访友并不是真云游,而只是虚游道教超度。只有“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峨险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其实不仅问道可以达到“了生死大事”的目的,看山水云霞也未尝不能有益于修行,盖世间万物无不是大道的显现,若人有心,皆能有所悟道教超度。朱子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即是这样的典型例证。
不过,达到这样境界的前提,是如《栖云真人语录》开篇所教,令学人从天地日月山水虚空中体认大道,见风云知心之自在不执,见山水知心之不动而随缘,见日月知心之灵明不昧,见天地知心之清静广阔道教超度。见虚空之心之包容万有,妙用无方而清明圆融,否则云游山水只知看山看水,就真成古人所谓虚耗草鞋钱了。
二、乞食与炼心
道人既出家,又要云游,其衣食住卧等日常所需就没有了着落道教超度。为此,全真祖师提倡乞食。乞食作为一种宗教活动方式并非全真道的独创,可这却是自重阳创教就树立的传统。
如《洞玄金玉集》有一首名为“劝众师兄求乞残余”的词,就是劝导早期教团成员丘、刘、谭等人乞讨修行道教超度。其初入关中,重阳门人史处厚前来拜见,丹阳便命他上街乞讨,以勘验、坚固其道念。
展开全文
史载,大定十五年(1175),长真乞食于磁州二祖镇,路遇一狂徒:狂徒问“尔从何来?”遽以拳击师之口,寻致血流齿折,而容色不变,吐齿于手,舞跃而归于邸中道教超度。见者咸怒,欲使讼于官,师可云:“谢他慈悲教诲”。在无端受重创,打落牙齿活血吞,旁人都为之震怒的情况下,却面不改色,并视此磨难为修道助缘而生感恩之念,实为难行能行。以至于丹阳在关中听说后,写诗赞叹他“一拳消尽平生业”。这样忍辱、慈悲的境界,千载之后,还能令后人如对慈颜,心生高山仰止之意。
结语
《北斗经》有说:中土难生,正法难遇道教超度。古圣前贤以大道尊重,因而不惜身命,离俗求道。出家从来不是目的,更不是仪式,或换一身衣冠、住处,而是为舍弃世俗的牵缠染着,为清心修道以期超凡入圣。
因此,古来出家修道者以苦为师,以磨难为资,含垢忍污,挫锐窒忿,苦己利人,以成就道业道教超度。当今之世,祖庭秋晚,道风不振,而先德的圣行仙范正见其光耀千古,为暗室之明灯。后人虽不能至,尚可以心向往之,庶几不至于与世沉浮矣。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网上道教,符咒批发,道教符咒,茅山符咒,符咒灵符,手绘符,手绘灵符,道家招财符咒,网上祭奠,网上祭拜,在线许愿网,网上拜财神,代烧香,代烧香祈福,代烧纸钱,招财符咒,婚姻和合符咒,回心转意符咒,桃花符咒,事业符咒,平安符咒,平安健康符咒,求子符咒,怀孕符咒,道教求子咒,求子怀孕符咒,网上道观,线上道观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